日前,“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落户北京市门头沟区,国字号的牌子充分表明国家对山区发展,特别是采矿型山区生态修复和生态再开发的重视。
门头沟区作为国家基地和典型区进行生态涵养发展和资源转型的示范和建设工作,不仅对维护首都的生态安全,而且对全国山区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首都山区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义丰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门头沟区是我国山区研究的典型个案。”
据记者了解,由于矿山开采造成山区很多地方地面沉降、地表裸露,由此引发的植被破坏严重、土地沙漠化加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而如何进行山区的生态修复工作,寻求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可谓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术界亟待研究的问题。
保护北京生态屏障
“不仅门头沟区,整个北京山区是阻断北京西北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沙漠化向首都地区侵袭最后的天然屏障,也是北京的最重要水源涵养地。”张义丰介绍,北京山区包括房山区、门头沟区、昌平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和延庆县7个山区县,83个乡镇,1669个村委会,面积1.0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2%;人口1.8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4%。山区是北京市的生态屏障,是北京市生态涵养与水源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中心、主要自然植被的覆盖区,同时也是自然灾害的重点区。其自然质量、环境特征,直接影响北京市生态安全和水资源供应。
近年来,北京生态环境出现日趋恶化的趋势,除了山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以外,水资源危机、气候干旱和沙尘暴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加上北京山区采矿历史悠久,形成了众多的生态脆弱区域,是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地下水紊乱、地面塌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原因。
“首都生态安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张义丰介绍,一是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矿山生态问题;二是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生态灾害。京西250公里范围内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变化较大,呈现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暖温带半干旱落叶阔叶林灌草丛→温带半干旱草原区→温带干旱灌木草原荒漠过渡,距生态脆弱的农牧交错带不足150公里。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北京及周边地区形成了两个对照鲜明的环带,一个是自然条件较好、经济发达的现代化特大城市,一个是自然条件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矿区。
“门头沟是北京的上风上水、重要的生态屏障、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和水源保护区,同时又是采矿业(采煤业和非煤矿山)的重点区、北京山区因采矿业形成的生态脆弱的重灾区和山区县资源转型的典型区。”张义丰介绍,选择门头沟作为国家生态修复的示范基地具有独特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门头沟区生态修复和生态再开发进行深入的研究就能破解北京山区发展的路径,甚至对我国其他山区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从生态修复开始
山区的生态发展日益受到北京市政府的重视,北京市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北京山区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2005年8月,北京市科委安排了“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工程”重大科技项目,通过与门头沟区共建设“生态修复科技试验区”,开展多种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的试验、示范,提出一整套适合区情的生态修复技术方案与技术标准,并向北京其他远郊区县示范推广。
2006年6月,北京出台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山区发展规划”,对北京市山区今后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科技创新进行了系统的规划。规划指出,北京“十一五”山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绿色产业兴旺、社会事业发达、山川景色秀美、人民生活安康。其生态目标是,以建设首都山区绿色生态屏障为契机,以“绿山、治沟、改土、保水、改厕、治污”为重点,提高山区环境质量,达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目标。
2006 年11月召开的北京市山区工作会议上透露,“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完成3667公顷(5.5万亩)关停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对浅山、前脸山、干道两侧、景点周边范围的煤矿关停废弃,截至2006年11月,北京市山区关停废弃矿山面积达5053公顷(约7.58万亩)。
“加快对关停废弃矿山,乃至整个北京山区的生态修复刻不容缓。”张义丰介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紧紧围绕北京山区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尤其是采煤沟峪生态修复和产业路径选择规划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认可。作为生态修复和产业培育的重点项目得以实施。2006年12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共建了首都山区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在山区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工业和都市休闲旅游业研究的基础上紧紧抓住采矿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生态再开发进行重点研究。同时对山区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乡村生态涵养、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乡村新能源利用、乡村主导产业选择和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斋堂镇的灵水村、龙泉镇的琉璃渠村被建设部和文化部批准为中国第二批和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今年5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的合作协议,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与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北京山区发展综合试验示范区”的合作协议。
“我们希望利用各种科技资源和科技手段开展山区生态修复和接续产业培育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北京山区整体发展的问题。”张义丰说。
寻求山区经济新发展
“山区生态涵养建设不仅仅是生态修复,更重要的是生态修复基础上的生态再开发和山区经济的新发展。”张义丰介绍,中科院从2000年就开始为北京山区的发展投入了技术力量,5年中作了近20部规划和专题研究。今后的研究重点是山区发展的综合试验示范研究和新技术集成研究。
以往北京山区研究多侧重于空间、方法和观念等方面的研究:一是山区经济、产业发展的研究;二是区域性的,小范围的,缺乏宏观战略的思考;三是研究思路注重农村经济领域;四是集中研究的焦点是山区贫困问题。
“总体而言,缺乏对山区发展的综合研究,尤其是综合试验示范区对推动山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研究是北京山区发展的迫切需求。”张义丰介绍,北京山区发展综合试验示范区将与北京山区生态修复相结合,与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都市型休闲旅游业相结合,与山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北京市建立创新型城市相结合。
据悉,围绕上述结合开展的研究,包括山区生态安全和水源保护技术;现代农业,包括特色种植技术、特色林果技术、健康养殖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产业规划设计;新型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沼气和生物质资源开发;山区生态修复、采矿区域生态恢复技术和生态再开发技术。
北京市山区发展综合试验示范区位于门头沟区北岭地区,属王平矿的采矿区域,是典型的煤炭采空区。该区的北岭10村和王平的坷垃洼村均是险村搬迁村,是典型的生态再开发区域,园区面积约57平方公里。园区规划为“一所六园三基地”的空间结构。一所即北京山区发展研究所依托首都山区发展试验示范区,是一个项目带动的民间科研机构。以促进首都山区的健康发展为研究宗旨,以利用山区资源优势为山区县提供科技服务为己任,为首都山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战略规划与咨询服务和专业培训。研究所的人员构成、研究结构设置和研究课题由研究项目决定。六园包括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园;生态涵养试验示范园;新能源利用试验示范园;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园;新型工业技术试验示范园;旅游发展试验示范园。三基地包括深山区示范基地;浅山区示范基地;山前区示范基地。
据张义丰介绍,今年5月,首都山区发展综合试验示范区的总体规划启动,将于今年年底完成,2008年启动首都山区发展综合试验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各园区的配套,并成立北京山区发展研究所,5年内把首都山区发展综合试验示范区建成,符合国家标准,满足北京市需求的技术孵化和产业基地。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建成全国首个集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生态建设管理和生态产业培育为一体的示范基地,为我国山区生态修复、生态建设提供示范借鉴。”张义丰介绍。(张巧玲 )
科学时报 2007年07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