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以试点建设引领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广西国有林场以深化改革探索多赢发展路径



钦廉林场与田林县营盘村合作造林林相图


大桂山林场“桉树+闽楠”用材林复合混交高效经营模式


七坡林场珍贵树种与桉树异龄混交全周期经营模式


南宁晚报小记者参观南宁树木园“鹿呦山”展厅


东门林场桉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大花序桉种源保存库


东门林场 0.5 年生桉树三倍体(左)与二倍体(右)植株对比


高峰林场全国森林碳汇试点项目监测林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林场以试点建设为突破口,在管理机制、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全国国有林场改革提供了“广西经验”。
  截至2024年底,广西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达2572万亩,资产总额893亿元;2024年,经营总收入97亿元,生产木材860万立方米。这其中,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表现尤为突出,经营总面积达1334万亩,资产总额787亿元;经营总收入88亿元,生产木材677万立方米,销售“亩产万元林”23片、亩均出材量18.09立方米。
  服务集体林改
  创新模式激活发展动能
  广西国有林场通过租赁、实物分成、利润分成等多元化合作模式,与98个县(市、区)1408个行政村建立利益联结体,推动集体林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截至2024年底,场外造林面积达843万亩,累计支付林农收益3.5亿元,带动务工6万人次,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钦廉林场与百色市田林县潞城瑶族乡营盘村合作造林3013亩,采用“林场+集体”模式,村民提供林地,林场负责经营管理与营林投资,林木采伐后按实物3∶7分成。这一模式带动营盘村33户村民累计分成收入710.43万元,较传统租赁模式增收319万元,村民人均累计增收5.38万元,实现了森林质量、经济效益与民族团结的“三提升”,持续为国“储材”、为民“生财”,成为“两山”转化的乡村振兴标杆。
  森林可持续经营
  混交经营打造示范样板
  广西国有林场以科技为支撑,打造“良地+良种+良法+良肥”示范样板,推动森林质量提升,形成8种人工用材林近自然经营模式,修订4项造林技术规范。截至2024年底,广西国有林场商品林面积达1808万亩、国家储备林969万亩。
  大桂山林场创新推行“速生桉+闽楠”“双最”混交新模式,通过桉树与闽楠7∶3的异龄混交,实现短期桉树收益反哺长周期闽楠培育。以科技攻关攻克闽楠培育难题,先后完成“闽楠良种选育与优质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闽楠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应用研究”等科技项目,制定《闽楠栽培技术规程》,破解珍稀树种规模化推广瓶颈。“十四五”以来,推广该模式营造闽楠纯林4800亩、混交林9500亩,预计30年主伐可产出优质木材36万立方米,单位面积林地综合效益提升3倍以上。
  七坡林场作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通过间伐、套种乡土珍贵树种,构建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复合经营体系,创新打造桉树纯林改造案例入选国家林草局第二批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典型案例。采用异龄混交与同龄带状混交模式,一方面实施7年一轮伐期全周期经营,逐步淘汰桉树形成大径材目标树与复层林;另一方面,推行带状混交,将桉树纯林转化为珍贵树种占比60%的近自然林。该模式推动林场78万亩商品林年采伐量60万立方米以上,总蓄积量突破650万立方米,珍贵树种占比提至30%,亩产年经济效益提升27.5%。
  管理机制改革
  激发内生动力释放红利
  广西首批深化管理机制改革试点国有林场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内部运行和外部监管机制,创新解决国有林场公益属性与经济属性矛盾。围绕生产经营、人事、监督考核、薪酬等重点任务,制定或完善制度办法50多项,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南宁树木园通过林下种、林中养、林边酿、林间游立体经营模式,推行领导班子年薪制,将职工薪酬与商品林生长量、利润挂钩。经过20年改革发展,实现将5.8万亩“袖珍林场”发展为总资产超30亿元“绿色巨人”的蜕变,经营林地面积扩展至65万亩,年采伐量从6000立方米增至60多万立方米,资产总额跃升24倍达32.6亿元,职工年收入突破10万元,领导年薪同比增长16.7%,并连续15年在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考核中蝉联三甲。
  种苗融合发展
  科技引领种业振兴
  广西国有林场强化种质资源建设与产业融合,构建全国领先的现代种苗产业体系,累计建成国家级种质资源库3处、省级13处,国家重点良种基地7处、省级16处及林业保障性苗圃18个,年供优质苗木超1亿株,其中7年生香花油茶茶油亩产量达168.7公斤,创全国香花油茶单产最高纪录。
  东门林场以“引育繁推”全链条创新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科技引领种业报国典型。在引种方面,从8个国家引进178个桉树种源,建成亚洲最大桉树基因库和全国最大桉树改良育种群体,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占全国35%,辐射华南85%的桉树种苗市场。在育种方面,依托航天育种技术,成功将桉树种子送入太空,建成全球首片航天育种试验林,研发出世界首株三倍体和四倍体桉树,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8项、审定良种148个。在繁育环节,首创“无性快繁+轻型基质育苗+高畦沙床采穗圃”技术组合,提升苗木规模化生产能力,联合组建八桂种苗集团,建成亚洲最大林木组培生物科技工厂。在推广方面,在全国推广DH32-29等12个审定良种,年供应优质苗木超1.6亿株,在越南、柬埔寨建成2个海外苗圃基地,形成“品种输出+技术标准+海外基地”全产业链出海模式。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广西国有林场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林业碳汇、林票等新型交易模式。高峰林场建成全国首个桉树人工林碳汇物联网监测示范基地,研发碳汇信息系统,推动广西林业碳票交易突破8000吨、交易额40万元。七坡林场、国控公司创新“国家储备林林票”机制,2024年实现线上交易,累计完成4.98万亩林地合作经营,发行林票5568万元,撬动2.39亿元社会资本。华山林场发行广西首批林业碳票28张,碳减排量达19793吨,按市价估值158万元,形成“碳票+林票”双轮驱动的绿色金融新模式。
  高峰林场以“两山”理念为引领,推动森林“四库”建设。强化森林“水库”功能,经营总面积超150万亩,森林蓄积量7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7%,水源涵养能力稳固提升。提升森林“钱库”效益,发展商品林、人造板加工和生态旅游产业,商品林年采伐量82万立方米,人造板产业规模达140万立方米,高峰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壮大森林“粮库”规模,发展油茶、竹笋、林下灵芝种植,低产竹笋林亩产从750公斤提升至1000公斤、林下鲜灵芝累计采收3.5万公斤,生态产品销售额超200万元,荣获广西“第一批药食同源培育基地”称号。加速森林“碳库”开发,参与广西首个林业碳票项目开发和交易,累计完成林业碳票交易8000吨。
  广西国有林场的成功实践证明,改革是激活绿色发展的关键密钥,创新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亩产万元林”交易突破到“双最”混交林模式领跑全国,从“绿色碳库”建设到“两山”转化通道全面打通,广西国有林场以改革破题、以创新赋能,蹚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协同共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未来,广西国有林场将继续深化改革、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合作模式,为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建设注入强大绿色动能。(伍建波 甘子寿 张雷)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7-02

关键词 国有林场  集体林改  管理机制  生态保护  产业发展  森林可持续经营  种苗融合  生态产品  林业碳汇  林票  广西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