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关系。20年来,“两山”理念在中国大地广泛实践并得到有力检验,也成为江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引领。如今,江西正在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从改革先进到改革先行,吹响集体林改再出发号角
2006年,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江西井冈山召开,江西“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改革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18年后,江西被列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目前正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着力巩固前期改革成果,全力做好“放活山权、激活林区、谋活利民”三篇文章,奋力答好新时代“林改四问”,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惠及万千林农的金山银山。
夯实发展基础,保障集体林改“人心思定”。深化集体林改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林农急难愁盼。一方面,全力推动解决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让林权清晰可见、流转无忧;另一方面,全面启动集体林地提前延包工作,巩固“人定心”基石。同时,推动各地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组建林权收储机构,推动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截至目前,全省清理规范林权历史遗留问题36.58万宗,涉及林地面积333.65万亩,完成率64.53%;完成延包762.23万亩,占全省应延包任务的70.99%;全省65个县成立了林权收储机构,收储林地面积139.4万亩,筹措收储资金12.9亿元。
破解发展瓶颈,引导金融活水“进山入林”。探索建立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着力构建林权收储担保体系。目前,全省81个县出台登记管理办法,发放收益权证1832本,其中2025年新增934本。协同金融机构开发适配的绿色金融产品,有效降低融资门槛和风险,破解林业融资难、融资贵顽疾。2024年下达林业贷款贴息资金2215.29万元,目前全省累计发放林权贷款376.42亿元,贷款余额190.05亿元。
助力乡村振兴,创新联动机制“谋活利民”。强化基础服务保障,推进林区道路、林产品交易仓储物流及初加工服务中心、县域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发展条件。积极推进“国有林场+合作社+林农”等共建模式,大力引导国有林场、林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林农建立联结模式,激发国有林场带动林农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从灭荒造林到林区长治,着力打造林长制升级版
2007年,通过“灭荒造林”“山上再造”“跨世纪绿色工程”等一系列举措,江西成为南方生态屏障。面对森林资源管护、森林质量提升等新时代新任务,江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2018年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林长制,不断探索创新,为全面推行林长制贡献了“江西经验”。如今,江西以打造林长制升级版为总抓手,围绕“一单一变一环一码一提升”,全力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业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实现林长制到林长治的深刻转变。
责任链条压得更实。巩固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组织体系,确保责任无死角、全覆盖。在严格落实林长巡林制度和“三单一函”的基础上,创新推出由省林长办直接向市级总林长函发精准化“巡林清单”的机制,推动各级林长履职尽责,提升巡林实效。据统计,全省累计签发总林长令154个,省、市、县三级林长开展巡林调研达3684人次,市县两级林长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林业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2104个。
运行保障筑得更牢。2022年,出台《江西省林长制条例》,成为全国省级层面首部林长制地方性法规。2023年,林长制考核被纳入江西省委“1+9”专项考核体系。2024年,发布全国首个林长制工作省级地方标准《林长制工作规范》。2025年,围绕“林长+林权改革”“林长+林业产业”“林长+绿色金融”等,率先建立了林长抓总、部门协同、服务林农、扶强林企的保障机制,进一步丰富了林长制内涵,推动林长制工作步入标准化、规范化轨道。
源头监管抓得更细。健全巩固以村级林长、基层监管员、专职护林员为主体的“一长两员”网格化管理队伍。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天眼”。创新开发集“四打两防一监测”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数字化监管系统。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智能视频监控、护林员移动终端定位上报等手段,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资源监测监管网络。2024年,全省护林员通过该系统上报各类林业资源变化事件20.02万起,处理19.66万起,处理率高达98.2%。
从物种保护到生物多样性,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21世纪之初,赣鄱大地逐渐建立了以保护白鹤、蓝冠噪鹛、梅花鹿等物种为主的一批自然保护区。随着2016年《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正式实施,江西从此进入了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国家公园时代。截至2025年,江西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542处,庇护着全省95%的野生植物种类和80%的野生动物种群,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目前,正按照国家部署,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化全省自然保护地,拟通过科学评估、合理调整,有效解决自然保护地之间存在的空间交叉重叠、历史遗留矛盾等问题,不断优化保护地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着力增强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和保护有效性。
加大执法保护力度。联合公安、市场监管、海关、网信等部门,持续深入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清网护鸟”等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坚决守牢生态安全。大力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研究、栖息地修复等综合措施,全力稳定珍稀物种种群规模,推动种群数量提升。目前,江西“省鸟”白鹤在鄱阳湖越冬种群数量稳定向好,全球极度濒危物种蓝冠噪鹛在婺源等地得到有效保护、种群稳步恢复。
强化保护地管理保障。“十四五”以来,江西统筹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累计安排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3.89亿元,湿地保护与恢复资金5.31亿元,野生动植物保护资金1.56亿元,为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持续举办鄱阳湖国际观鸟季活动,开展自然保护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百湿千校万人”自然教育行动等,有力提升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态保护意识。
从种植油茶到打造产业,构建“3+N”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
2015年,因一封江西百岁老红军来信,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到江西油茶产业。10年后,江西正加速构建以油茶、毛竹、林下经济三大特色产业为支柱,以香精香料、木竹家具、林产化工、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N个产业多元并进、融合发展的“3+N”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2024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7100亿元,2025年力争达到8000亿元。
探索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加强林业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开发湿地占补修复指标、林业经营收益权生态产品,创新开发林地占补修复指标产品,丰富生态产品应用场景,挖掘生态产品使用价值,引导非公林权、林业原料、林产品、林(湿)地生态修复指标进场交易,做大交易规模。现已累计开展林权、林业碳汇、湿地占补平衡指标及大宗林产品交易82.3亿元。在全国首创将森林碳汇能力纳入生态保护补偿,对40个市、县(区)给予奖补共720万元。
推动发展路径升级迭代。强化“二产带一产联三产”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导服务作用,重点引进和培育技术先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集聚和升级,促进前端种植环节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健全林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专业交易市场等配套设施,逐步实现林业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铸链强链打造赣鄱名品。全省现有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5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71家。通过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市场开拓、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各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油茶产业方面,通过良种推广、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全链条发力。截至目前,全省发展油茶林总面积达1683万亩,江西茶油产能已达44.2万吨,稳居全国前列。竹产业方面,全省竹林面积达1765万亩、活立竹29.72亿株,已从传统的竹材加工向竹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领域深度拓展,“以竹代塑”势头正盛。林下经济方面,大力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蜂、森林食品采集加工以及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业态。目前,全省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达3979万亩,呈现百花齐放格局。在“江西山茶油”“赣竹”等区域公用品牌引领下,各地积极培育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有效提升了江西林产品的市场辨识度和竞争力。
江西践行“两山”理念的20年,也是江西绿色崛起的20年。在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新征程上,江西林业系统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推动绿色生态这一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动能,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加生动,金山银山的成色更加浓郁,以更加优异成绩续写“两山”理念的时代答卷。(黄俊)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