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如何实现木材供应与生态保护双赢



唐守正院士就国家储备林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采访者们与唐守正院士合影留念

编者按
  2013年12月27日,国家木材储备战略联盟正式成立。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中国科学院院士、我院首席科学家唐守正为其揭牌。
2014年3月11日,唐守正、沈国舫、张齐生、孙九林、李文华、尹伟伦、马建章、李坚等8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致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的建议。
  收到去信,李克强总理很快作出批示。随后,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先后作出批示。
  唐守正院士在信中写到,去年以来,他们多次调研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情况,并对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深入研究,几次到福建、广西等南方省区国有林场实地踏查。他们认为,经济越安全,木材安全问题就越重要,国家应高度重视木材安全问题,尤其是要解决树种单一和林木低龄化问题,着力储备培育一批珍稀大径级森林资源。这是事关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长远工程,还是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重要抓手。这项工作确实十分迫切,希望得到总理的关心和指导。
  日前,院宣传中心在国家林业局速丰办的指导下,组织并主持了人民网、中国绿色时报等媒体就国家储备林有关话题采访了唐守正院士。
如何实现木材供应与生态保护双赢?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院专家唐守正研究员
  45亿亩林地、30亿亩森林面积,是否需要并且可能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同时解决我国木材的基本自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森林资源专家、我院资源所唐守正研究员在接受人民网、《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很有必要,而且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生产能力。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
自主的木材储备十分重要
  “我国森林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唐守正说,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我国森林资源质量和数量都不太理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国木材目前呈现“总量不足、南增北减、结构失衡、进口受限”的态势。唐守正说:“木材是我国四大建材之一,自主的木材储备十分重要。”近年来,钢铁、水泥、塑料等其他三大建材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唯有木材一直处于紧缺状态。现在我国人均木材消耗量只有0.2-0.3立方米,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原木和锯材进口占世界贸易量的1/3以上,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木材进口国,而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限制或禁止原木出口,我国木材安全面临严峻形势。如何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解决我国木材的基本自给?唐守正指出,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我国的森林质量和生长量。
如何提高?唐守正认为,仅仅依靠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是不够的。因为除去耕地、建筑用地以及河流湖泊沙漠等,我国能新造林的的地方估计最多不超过国土面积的6%-7%。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资源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显示,我国森林每公顷的蓄积量只有89.79立方米,大概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世界上目前有3个国家森林蓄积量每公顷超过300立方米,是我国的3倍到4倍,我国在提高森林质量、提高森林蓄积量上仍有很大潜力。
国家储备林不同于速生丰产林
  如何从国家层面解决木材安全问题?唐守正说,保障我国木材安全,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木材安全战略,按照“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进口适度、持续经营”的目标原则,努力探索“生产能力高效、经营规模适度、储备调节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的木材安全道路。
  今年3月11日,唐守正等8位院士曾联名致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建议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他们认为,国家应高度重视木材安全问题,尤其是要解决树种单一和林木低龄化问题,着力储备培育一批珍稀大径级森林资源。
唐守正说,发展国家储备林、建设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的最大意义,在于为国家森林经营探索新途径,培养和储备经营人才,扩大国家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保障我国木材供应的安全。
“国家储备林不同于速生丰产林。”唐守正认为,短周期速生丰产林解决木材应急供应是可以的,但不宜大片推广,因为它不能完美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国家储备林调整优化林分结构,更注重长远利益,既考虑现在,又着眼将来。
“森林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永远不会贬值。”唐守正告诉记者,森林战略储备不同于木材储备。木材放在储木场,每年都因为病虫害、腐朽、损耗等因素贬值,而森林立木储备年年都在升值,用的时候再采伐,这是真正意义的战略储备。
有人说生态公益林不太适合搞战略储备,唐守正不以为然。他说,木材战略储备不应该分用材林、生态林。生态林资源储备在一个地方,它依然发挥生态林的作用。并且,人们增加一些管护措施,更能促进它的生长,促进它生态功能的发挥。唐守正认为,战略储备具有备灾备荒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们不会随便砍伐。一旦发生地震、洪水、泥石流等灾害,人们可以先砍先用,解决燃眉之急。“国家储备林储备的是森林而不是储备木材。这是一种很好的储备方式,通过长期培育和监测可以增加对森林的认识,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培养专业人才。”唐守正说,国家森林经营现在严重缺乏技术人才,通过搞战略储备林培育出我国林业方面的技术人才,也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儿。
木材可以进口森林不能进口
  “我们可以进口木材,但是我们不能进口森林。”唐守正再次强调,解决木材基本自给,关键得提高我国的森林生产能力。“即使我们在国外造林,也是仅仅取得了木材,把森林的生态效益和林副产品留在了国外。”
针对国家储备林的技术管理,唐守正建议,一是编制国家储备林经营规划,与行业规划衔接有针对性地指导储备实践,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和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国家储备林的可持续经营。二是建立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规范。如《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国家储备林管理办法》、《国家储备林监测评价方法》等,实现国家储备林建设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三是建立国家储备林信息管理系统,做到资源管得住、用得上、调得动。
  “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干。”唐守正说,生态文明离不开经营良好的大森林,美丽中国需要大树良材作支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营林队伍,用实际行动把森林培育起来。
背景资料:
资料一:国家木材储备战略联盟
国家木材储备战略联盟是由国家林业局速生丰产林办公室和北京林业大学共同发起组建,相关从事森林培育、生产经营、科研教学的单位自愿组成的行业性、非营利性的协作促进组织。联盟成立后,将本着资源共用、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充分促进政、产、学、研、用的实质合作,打造木材储备、经营、管理、科研及与国际组织互动的发展平台。其主要任务包括4个方面:一是制定联盟的发展规划,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维护联盟成员的合法权益,及时向主管部门反映联盟成员意见和要求,加强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管理、科研、院校等单位的协作,协助建设和经营主体走市场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二是搭建国内、国际木材市场的信息交流平台,围绕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组织开展有关课题研究,为构建国家木材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提高储备林建设管理和储备运营水平,提升行业整体素质;三是加强木材战略储备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人才、技术交流,促进木材储备与加工企业之间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协作与联合,促进木材储备产业壮大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社团组织的联系,围绕木材基地建设和外资项目等开展技术咨询、信息交流、业务培训等活动。
资料二:八位院士致信李克强总理的主要内容
八位院士在致信中提出,木材是生态型传统材料,是现代四大基础材料中唯一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的绿色材料。欧美林业发达国家基本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自给自足、良性循环。我国森林资源家底薄,前几十年重采伐、轻培育,透支严重、欠账很多。进入新世纪,国家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森林质量有所提高,但距离满足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改善对优质木材的刚性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森林可持续经营潜力巨大,生态短缺和木材短缺长期并存。由于缺乏经营手段和资金,我国人工林每亩年均生长量0.37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森林蓄积量仅10.98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7。根据国际国内经验,用政策引导科学经营,我国现有林地林木生产率完全可以提高50%。二是国内大径级材资源严重匮乏,国外进口面临断供风险。我国成过熟用材林资源只占资源总量的5%,原木和锯材年进口量折合6741万立方米,占国际贸易量的1/3以上。国外一些组织和个人抛出“木材威胁论”、“最大非法木材消费国”等观点,对我诋毁丑化。《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严格限制交易的树种新增到220多个,有86个国家和地区限制或禁止珍稀和大径级原木出口。因此,自主的木材储备十分重要。三是木材消耗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木材进口国。
  八位院士认为,尽管木材可以进口,但生态必须靠自己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木材生产息息相关。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木材储备基地,培育珍稀和大径级森林资源,是提升我国森林生态功能、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创新性举措,是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最佳结合点。令他们高兴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3-2020年)》,在南方7省区开展了试点,已建成基地500多万亩并初步划定了80万亩国家储备林。这些举措非常正确、特别及时,是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林业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也是保护我国特有种质资源、增加生态产品供给的战略举措。
  八位院士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在《规划》范围内水光热、交通条件较好的南方15个省区,第一期划定1500万亩国家储备林,储备培育大径级活立木资源。将国内成功做法和国外有益经验结合,探索建立契约管理、代储代管、轮换动用和动态监测的国家储备林制度,纳入中央财政物资储备支持体系。二是建设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采取短、中、长期树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初步测算,建成基地2.1亿亩,每年可增加木材供应能力1亿立方米。建议从2014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林区道路、灌溉、通电等。
  近10年来,我国木材消耗量年均增长13.8%,已由2001年的1.19亿立方米增长到2012年的4.95亿立方米,2012年进口木材2.35亿立方米,占全国木材消耗总量的47%。(王建兰)
中国林科院宣传中心 2014-6-23

关键词 林业政策  林业建设  科技  创新  木材  生态  生态安全  森林资源  焦点新闻  图片  重点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