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福建漳州“三链”推动木业产业跃升



加工生产家居板材


半机械化生产车间

  木业在福建漳州实力够强。
  2024年度,漳州市平和县政府对37家亩均税收超20万元且纳税总额超200万元的工业企业予以表彰,其中35家为木业企业,占比高达95%。2024年,全市木业规上企业多达535家,总产值突破700亿元。
  近年来,漳州市高度重视木业产业发展,立足森林资源与区位优势,聚焦“三链”建设,通过集群化、品牌化、全球化推动木业产业发展,实现品质与效益双提升。
  产业链,提升集群效能20世纪90年代,漳州市胶合板产业快速扩张,高峰时全市胶合板厂超过2000家。随着产能过剩,倒逼企业转型升级。2015年,漳州启动胶合板行业专项整治和产业园规划建设,关停“三无”企业超1500家,淘汰落后产能,以研发新技术、激活新经济、探索新业态为主线,推动木业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变。
  注重园区建设。依托工业原料林基地、漳州港海运通道,漳州市结合G324、G355及厦蓉高速等交通网络优势,重新对木材加工业进行规划,并纳入“十四五”林业发展专项规划。全市重点建设漳浦漳龙、平和西蝉、华安三大林业产业园,形成产业长廊、原料集散区、智能生产区、物流枢纽区的“一廊三区”格局。
  注重技术提效。漳州市引导中福木业、西蝉木业等园区企业引进德国迪芬巴赫连续平压生产线、豪迈智能生产线等先进设备,实现生产全过程智能化、数字化。以联盛浆纸(漳州)林浆纸一体化、福建澳兴实业家具生态板、漳浦县瑞桓木业胶合板等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广使用FSC认证木材,推行ENF环保新国标,产品环保等级达到我国和欧美等地的最高标准。
  注重延链补链。全市推动中福、西蝉木业林板一体化模式,保障原材料供应,保证产品持续输出,提高贸易风险抵御能力,打通强化二产、促进一产、带动三产的融合发展链条,形成覆盖木材初加工、深加工到终端制造的产业集群。目前,三大园区木材加工规上企业总数及总产值分别占全市73.3%和67.3%。
  价值链,推动品牌赋能
  近年来,漳州市重新规划,引导木业企业从传统初加工的“一专”向“多强”转变,围绕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推动产品从单一胶合板向装饰板、高端家具、智能家居、全屋定制等多元产品转型。
  截至2024年底,漳州市规上木业企业中有木材加工企业80余家,人造板制造企业260余家,木制品制造企业20余家,竹、藤、棕、草制品制造企业10余家,木质家具制造企业60余家,造纸和纸制品制造企业90余家。2024—2026年,福建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有243家,漳州林业企业达40家,占全省16.5%。
  漳州市注重研发多样化产品。结合传统工业与智能制造,引导企业与中国林科院、国际竹藤中心等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融合,研发碳户外重组竹地板、木板加塑料面建筑模板、立体多层单板烘干机等多类产品。组织企业参与《竹家居制品通用技术标准》《定制家具安装验收规范》等多项国际、国家标准制定。
  “卖产品”转向“卖品牌”。漳州市帮助企业申请地方认证,中福牌中密度纤维板、国辉木制家具等品牌入选福建省农业品牌。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多项认证,满足国内、国际市场准入要求,形成“际诺思”“森华”“喜梦宝”等中高档家具品牌。福建乐其家俬年产家具6000套,创产值6000多万元,产品销往欧洲、东南亚等地。
  服务链,释放市场潜能
  强化要素保障,护航产业发展。
  漳州市成立木材加工与家具制造产业发展促进会,向企业解读各项政策。搭建银企合作桥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组织厦门银行漳州分行与漳州市木材加工与家具制造发展促进会达成战略合作,提供50亿元授信。
  做好上下游供需对接。2024年,全市举办木材加工与家具制造产业供需对接活动,吸引省内外近百家上下游企业参与,促成16家企业达成项目合作8个,意向签约金额2.4亿元。根据产业特色开展点对点招商,去年完成55个林业招商项目,签约金额达98.97亿元。
  与此同时,与京东电商平台共同打造漳州家具产业带旗舰店,推动漳州家具产业由线下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市场,组织开展漳韩、漳澳、漳菲等跨国经贸交流活动,通过国际展会等渠道助力产品销往海外。截至2023年,漳州市已和19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3.9%和16.5%。
  如今,木业产业已是漳州“9+5”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建材家具千亿产业集群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下一步,漳州市将通过“三链”建设,将漳州新木业打造成千亿产业。(李秋静)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7-03

关键词 木业产业  产业链  价值链  服务链  木材加工  人造板制造  福建漳州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