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内蒙沙区草原这样破解草畜矛盾



一名套马手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白马繁育基地草原上套马(7月31日摄) 连振摄/本刊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草原美景(6月3日摄) 刘磊摄/本刊

  内蒙古13亿亩草原中有5亿亩沙化草原,占草原面积的38.5%,沙化草原是草原生态系统的薄弱部位,保护沙化草原是沙区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沙区灌木资源丰富可有力破解草饲料不足难题
  据统计,仅内蒙古地区现有豆科类的沙地柠条每年需要平茬柠条的产量就达4000万吨以上,粗蛋白含量(生长期)按15%计算,相当于1700万吨大豆粗蛋白含量。据海关数据,近三年我国大豆的进口量都在9000万吨左右。外部市场不确定性增大情况下,沙地柠条等灌木蛋白资源是可以大力开发的代粮饲料
  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市地处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的腹地。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人员深入鄂尔多斯市专题考察,得悉该市境内的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经接近80%,以致在这里寻找一块连片的沙漠已经变得非常困难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巴布发出感叹:“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自上个世纪50年代末起,“牧区大寨”乌审召的宝日勒岱,“种树种到联合国”的王果香,将3万多亩沙漠变成了绿洲的殷玉珍等,一批批治沙英雄呵护着北疆绿色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各级政府以更强的定力、更大的努力,取得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减少”的骄人成绩。
  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加快推进生态产业良性内循环机制建设,通过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的草业生态综合治理体系,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当地积极推动沙区生态产业升级,引导鼓励支持延长畜牧业资源型产业链条,积极发展草资源型产业,做大做强绿色产业规模,逐步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沙区草业绿色发展产业体系。
  再向绿色生态要发展
  内蒙古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长期以来,草原畜牧业产品被看作是绿色生态产品的象征。畜牧业的发展依赖天然草场所产生的大量优质牧草,但近年来,草原牧草的产出越来越难以满足草原畜牧业发展需要,牧草资源短缺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制约。
  内蒙古13亿亩草原中有5亿亩沙化草原(也称沙地草场),占草原面积的38.5%,沙化草原是草原生态系统的薄弱部位,保护沙化草原是沙区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把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果合理利用有机结合,成为沙区草原发展的重要路径。
  畜牧业是内蒙古的传统优势产业,保护草原、恢复草原生态与发展畜牧业存在天然的矛盾。缓减畜牧业对草原生态的压力,逼迫当地大力调整畜牧业的产品结构和生态结构。
  沙区生态脆弱,但灌木资源丰富。以柠条为例,内蒙古沙区柠条面积超过1.2亿亩,其中人工种植面积达3000万亩。依托灌木资源,内蒙古统筹科技优势资源,加强对畜牧业发展的创新支撑,有力破解了草饲料不足难题。
  北方沙区草场的柠条、沙柳等灌木和半灌木生长迅速,枝叶茂密,根系发达,萌芽力强,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防止土壤沙漠化的优良植物。这些灌木资源也是反刍家畜优良的饲草来源。
  内蒙古科研人员对5种沙生灌木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季节的饲用营养成分进行研究,并与乌兰布和沙区12种传统饲料的营养成分作比较,结果表明,5种沙生灌木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丰富,部分指标高于紫花苜蓿、沙打旺、玉米秸和小麦秸,适宜于家畜饲养要求。不同灌木或同一灌木在不同年份和不同的季节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差异显著。这为沙区灌木饲料找准最佳采收时间提供了指引。
  木本饲料的广泛使用,有力推动着畜牧业的发展。截至2019年末,内蒙古自治区牲畜存栏数7192.4万头(只),全年肉类总产量264.6万吨。大牲畜饲养头数占全国大家畜饲养量的8.5%,羊饲养数占全国饲养只数的20%;牛肉产量占全国的9.4%;羊肉产量占全国22.1%;牛奶产量552.9万吨,占全国18.2%。大畜和羊饲养量以及奶、肉、羊毛和羊绒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构建沙区绿色生态产业循环链
  传统草地饲养模式难以为继,如何以天然草原为依托,建设草食为主、饲料为辅的家畜饲草料供应体系,成为草原生态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突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加大对灌木饲料的利用,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牧业是切实可行的途径。
  为加快内蒙古沙区畜牧业发展,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以植物蛋白饲料替换蛋白饲料粮为切入点,组织协调自治区相关科研单位、生产企业,以沙漠、沙地大量生长的牲畜可饲用柠条、沙柳等灌木进行无粮化饲草料转化利用,着力推进沙区绿色生态产业循环链的建设。
  破解沙地灌木平茬复壮制约。沙生灌木具有适时平茬复壮的生物学特性。沙生灌木平茬收割后可以进行深加工,用来饲养牛、羊等牲畜。但目前内蒙古大部分沙生灌木未及时平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长退化,致使涉及的沙地生态治理区域面临二次沙化的危险。
  据统计,内蒙古地区有需要平茬柠条、沙柳等灌木林约3.0亿亩,每年需要平茬的面积按三分之一左右计算,平茬用的大型机械仅内蒙古地区就需要3.3万多台。此前市场销售的收割柠条机械刀片不过关,导致收割质量差且刀片寿命短,增加了生产成本。
  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通过组织内蒙古一机集团瑞特工模具公司、内蒙古托克托县宏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地方优势企业合作,开展对机械化平茬现状研究分析,并正在立项开发新式平茬机械,以彻底解决沙地灌木平茬复壮不易收割、不达平茬标准、不易降低成本的问题。
  创新灌木饲料加工途径。沙区农牧民对饲草料科学加工认识不足,缺乏对柠条等可饲用灌木深加工的处理技术和技术支持,致使宝贵的柠条资源被白白浪费。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内蒙古润蒙稀超矿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凯程汇德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开展研究,在家畜饲草料日粮中添加沸石、蒙脱石,改善消化道生理环境和机能的饲养试验取得明显效果。沸石能够显著降低动物性食品中重金属的残留,日粮中添加沸石、蒙脱石,能减少家畜饲草中污染物对动物的损伤,提高动物产品安全性,解决了家畜粪污去除臭味问题。饲养试验目前完成了柠条、沙柳、玉米秸秆、玉米芯固定式颗粒设备工艺生产和试运行。
  科技人员通过长期合作研究,在沙地灌木饲料配方、家畜饲养代谢试验、肉羊品质测试等环节已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目前已在内蒙古东、中、西部创建了一批利用柠条、玉米秸秆原料加工生产混合饲料并进行饲养示范基地,为内蒙古草原绿色畜产品向国内市场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建具有草原特色的草食家畜饲草料供应适用技术体系。近年来,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所长孙海洲博士,带领科研团队把创建具有内蒙古特色的草食家畜饲草料供应技术体系,作为家畜饲养供应改革创新路径,探索无粮饲料新领域。孙海洲和他的科研团队目前已建立了国家级牧草质量评价体系和六个分析标准,并与国际饲草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接轨。科研团队还与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内蒙古盈科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开展长期合作,建立了内蒙古第一个沙生灌木食、饲、药用评价数据库,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饲草生态产业打下了基础。
  做大做强沙区生态产业
  沙区绿色生态产业循环链条不断完善,但做大做强沙区生态产业还需从四方面发力。
  一是做好饲用灌木代替饲料用粮推广工作。豆科类沙地灌木具有蛋白质含量高、适应性强、生长快、易采收等特点,是比较理想的植物蛋白资源。据统计,仅内蒙古地区现有豆科类的沙地柠条(豆科锦鸡儿属植物)每年需要平茬柠条的产量就达4000万吨以上,粗蛋白含量(生长期)按15%计算,相当于1700万吨大豆粗蛋白含量。
  据海关数据,近三年我国大豆的进口量都在9000万吨左右。主要的进口国家分别是巴西、美国和阿根廷。在巴西、美国海外疫情蔓延,外部市场不确定性增大情况下,沙地柠条等灌木蛋白资源是可以大力开发的代粮饲料。
  目前国内对沙地灌木的开发利用尚不充分,仅有少数几个研究单位做过较为深入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研究。广泛种植、采集、加工利用沙地豆科灌木中有饲用价值的灌木,代替饲料用粮研究成果推广,是我国解决粮食问题和畜牧业发展难题的新途径,政府应制定积极扶持政策,全力支持这项事业的发展。
  二是完善绿色生态养殖产业链的政策支持。“十四五”初期,国内对主要用作家畜饲料的玉米和大豆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为有效解决家畜饲草料粗蛋白含量不足问题,应加大灌木原料用于饲养牛、羊等牲畜方式和途径的研究和探索,形成沙区柠条种植—灌木平茬—饲料生产—牲畜饲养—有机肥制作还田的绿色生态养殖产业链发展配套支持政策。
  三是加大沙区灌木标准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养殖肉牛、肉羊基地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沙区生态建设的成果。目前,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在内蒙古赤峰、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等东中西部地区开展的利用柠条饲养肉牛、肉羊示范基地项目建设中,明显存在沙区灌木种植面积集中度、种植品种、生长状况参差不齐等问题,不适应规模化生产需要,应继续加大灌木林标准化种植管理。
  四是加大沙区生态投资规模。“十四五”期间,应解决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规划投资到位率低的问题,提高营造饲用灌木林补助标准,解决中央补助标准与实际造林成本差距的问题。进一步探索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沙地生物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补助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第三方沙区生态管理模式,组织制定生态公益募集、国有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保护和沙区畜牧业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作者 田永明 单位: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2020-09-10 来源:瞭望 2020年第36期

关键词 草畜矛盾  沙区  荒漠化  防沙治沙  保护沙化草原  林业产业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