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石漠化”威胁贵州 人地矛盾已成最大治理难题





这里的土地为啥只长玉米?
■ 新闻缘起
日前,广西、四川先后启动了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据了解,2005年,广西进行了首次石漠化监测工作。数据显示,全区岩溶区土地面积达1.25亿亩,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5.2%;石漠化土地35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三位。此次四川省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也是继2005年首次监测后的又一全面监测,此次监测采用了1∶10000的卫星遥感图片,精确度将比第一次监测时有所提高。监测内容包括石漠化土地的现状、动态变化情况、治理现状以及与石漠化变化有关的一些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因素。
中国是世界上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8省都有石漠化现象,其中以贵州最为严重。
石漠化严重的地方只见一片白花花的石头,看不见一块土地,有的地方甚至连沙漠都不如,因为至少沙漠里很多地方还能有些耐旱植物生长,石漠化严重地区可以说是寸草不生。
那么,谁是石漠化的罪魁祸首?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所致?石漠化会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拯救?
—— 镜头 ——
贵州长顺县:除了玉米,不知道还能种什么
贵州长顺县处于山区中,和其他很多山区不同的是,这里树木稀少,漫山遍野种的都是玉米。长顺县磨油村村主任说:“山上种的都是玉米,今年因为干旱,一亩差点就二三十斤,好点就是五六十斤。”
今年31岁的长顺县竹子托村村民杨光辉也出生在这样的山区里。破旧的木板房就是过去全家人生活的地方。村里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石头坡地,土壤稀少,又缺少水分,除了玉米,大家不知道还能种什么。杨光辉说全年一直都是吃玉米,甚至还不够吃。
我国平原地区玉米亩产普遍高于1000斤。然而像这样的石头地种下去玉米,一亩地一年下来多则收200斤,少则几十斤,遇到旱灾甚至颗粒无收,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过缺粮的历史。
广西省田阳县:全村平整的土地加起来也不过70亩
在广西省田阳县义安村,和贵州竹子托村一样,也是一个山区村落。
村民阳美蓬说:“地里以前种的都是玉米。”
义安村生活着64户人家,然而全村平整的土地加起来也不过70亩。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村民们不得不常年上山开垦土地。
村民说,那样的地种玉米收也收不多。
—— 疑问 ——
这里的村民为啥只能种玉米?
为什么这里的村民都只能种玉米?而且产量都这么低?原来,这些村庄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石漠化。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学院教授熊康宁介绍,石漠化,是一种在脆弱的喀斯特(岩溶)生态背景条件下,由于人类长期的不合理的一些社会经济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最后地表呈现像荒漠一样的景观。
对于当地农民来说,一是缺土,二是缺水,那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因此石漠化总是和贫困相伴而生。在全国确定的592个国定贫困县中,224个分布在西南岩溶区所在的8省区市,占全国34.5%。贫困人口超过1000万,集中了当今中国约一半的贫困人口。
熊康宁说,人民的贫困,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是石漠化最明显的一个结果。
这个地球癌症是怎么长出来的?
据统计,贵州省被石漠化的土地面积达36000平方公里,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20.39%,而且土地石漠化正以每年9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而这个癌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生态与石漠化研究室副主任罗为群接受采访时说,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更是人为因素所致。
罗为群介绍,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
然而,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4%,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度樵采;二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三是过度开垦;四是乱砍滥伐;五是乱放牧。岩溶地区散养牲畜,不仅毁坏林草植被,且造成土壤易被冲蚀。据测算,一头山羊在一年内可以将10亩3—5年生的石山植被吃光。
是不治之症吗?
在采访中了解到,贵州当地向来就流传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说法,自然条件恶劣反而刺激了当地人对土地的过度开垦,这又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状况。再加上连年干旱,贵州的石漠化扩散速度一天天加大。难道这个地球癌症真的是不治之症了吗?
“石漠化地区岩石风化成1厘米土层需要1万年的时间,一旦丧失,若想自然恢复,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因为难以恢复,石漠化又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建华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石漠化的问题是最严重的,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是因为中国人口密度很大。我国岩溶地区人口密度高达208人/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53.3%,是岩溶地区适宜人口承载量的两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
曹建华介绍,在欧洲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在岩溶地区,人与自然能够相对和谐共处的时候,人口密度大概不超过一百人每平方公里。
—— 拯救 ——
让不适宜耕作的土地退耕还林 让能够耕作的土地种上产值更高的经济作物
“因为全部都是石头,土地浅薄,水分不够供养,遇到干旱的时候,就吸收不到水分了。”竹子托村村民杨光辉一脸无奈地说。
为了养家糊口,杨光辉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只能外出打工,养活自己的家人。
就这样,过去几十年,治理的速度无法赶超石漠化扩张的速度。这一地球癌症在中国日益扩散,每年中国被石漠化吞没的土地相当于一个县的国土面积。从1987年到2005年的18年间,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增加了近4万平方公里,超过了整个海南岛的面积。
曹建华说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改变这些地区单纯依靠种植玉米的现状,让不适宜耕作的土地退耕还林,让能够耕作的土地种上产值更高的经济作物,换取粮食和能源。
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启动了整治试点资金,贵州、云南和广西共有100个县纳入到第一批试点县中。
2008年,杨光辉所在的贵州长顺县竹子托村也走上了石漠化治理的道路。在村里政策的支持下,杨光辉也回到了家里,准备承包土地种植核桃。
就在同一年,阳美蓬所在的义安村也被纳入了广西省的石漠化治理规划。山顶封山育林,山腰处的石头地则改成了种植竹子。山脚下的平地政府则组织村民种起了火龙果。除了自家的一亩地,阳美蓬还在村里承包了3亩地。“ 这些苗都是政府运来的。全村为了致富都不种玉米改种火龙果了,比起过去种玉米,现在的收入要翻几番。以前种玉米一亩地两三百块钱,现在种火龙果一亩能一千多块。” 阳美蓬高兴地说。
2008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发布以来,截至2010年,全国451个县总计完成3.03万平方公里的石漠化治理任务,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了3.8个百分点,土壤侵蚀减少近600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与2007年相比年均增长10.1%。
■ 名词解释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文·张成)
张成 科技日报 2011-09-16

关键词 科技  生态  环境  石漠化  绿化  造林  森林资源  图片  焦点新闻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