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的尽头,祁连山与阿尔金山交汇的广袤荒原上,安南坝是野骆驼的栖息地。这片土地见证了野骆驼的迁徙,展现了它们生命的韧性。夕阳照射在戈壁上,野骆驼的身影在地平线上穿行,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
移动的生态灯塔
野骆驼是这片荒原的重要生物。它们宽大的蹄掌适应了流沙地形,睫毛上的晨露在阳光下闪烁。
在极端气候条件下,野骆驼能在50摄氏度的高温和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中生存。当它们啃食骆驼刺时,微风轻拂它们的皮毛;饮水时,鼻息轻触水面,形成涟漪。
虽然野骆驼的活动范围广,但在干涸河床上留下了明显的踪迹——被踏碎的盐碱壳下,梭梭幼苗仍在生长。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称野骆驼为“移动的生态灯塔”。它们的存在吸引了藏野驴、鹅喉羚等其他物种,并为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大型动物的迁徙路径成为荒漠动物的通道,天际盘旋的金雕也跟随它们的足迹,寻找水源和食物。
守护者的凝视
清晨,护林员赛尔克布里举起望远镜,目光穿过广阔的沙丘。他熟悉每座沙丘的轮廓,正如了解骆驼群的动态。
“看,那峰母驼带着幼崽,去年冬天它险些陷入流沙……”赛尔克布指着远方,一群野骆驼在雅丹地貌中穿行,风蚀岩柱成为自然的背景。对于这些守护者而言,观察野骆驼的行为并不依赖高科技设备,蹄印的深浅和粪便中的种子都在传递生态信息。
在这片土地上,牧民们放下牧鞭,转变为生态故事的讲述者。他们教孩子们识别骆驼刺下的蜥蜴洞穴,并在星空下讲述与野骆驼共生的历史。
当夜幕降临,生态管护站的灯光亮起,巡护车的车轮印迹与骆驼的足迹交织在月光下,古老与现代的守护在此刻交融。
生命的交响
雨季的夜晚,野骆驼昂首迎接第一滴雨水。这场荒漠的降水唤醒了沉睡的生物,梭梭破土而出,甲虫在湿润的沙地上留下痕迹。
最为壮观的是春秋的迁徙季节,野骆驼三五成群,驼峰在热浪中轻轻摇摆,似乎与大地的脉搏共振。偶尔,一只老驼停下回望,眼神中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沉依恋。
保护区的黄昏,宁静而神秘。当最后一峰骆驼隐入暮色,远方的山谷沟壑似乎在静默中诉说历史的变迁。在这里,没有冰冷的数字,只有风在灌木林中低吟呢喃,讲述生命的坚韧和荒原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可能。如同一位诗人所言:“每一峰野骆驼,都是行走的绿洲。”它们的存在,正是对这片土地最温柔而坚定的宣言。(杨晓梅)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