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平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县域面积80%是山地。
2001年,一场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又一场伟大革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武平掀起。
20多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上下求索,武平改出了满目青山,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激发了林业潜力活力,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
3月,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记者来到“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记录这里的改革故事,感受这里的发展变化。
先行先试有力度
群山环绕,林木葱茏。在武平县捷文村村口,一块醒目的石碑引人驻足,上面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号林权证的内容。
“没想到第一个拿到证的人是我,既高兴又感激。”77岁的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清楚地记得,那天是2001年12月30日,新版林权证上标注着“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归林农自己所有”。
产权制度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2001年,捷文村率先提出“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对集体山林实行“均山到户”改革。
2002年4月,武平铺开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同年12月24日,武平县林业产权登记管理中心挂牌成立。
经过长期努力,武平顺利完成集体林地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勘界发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健全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运行机制。
开展林地承包权、林地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创新林业生产要素不动产登记,开展林下经济不动产权证发放试点,施行林权落界“一张图”管理……一系列创新务实之举,为集体林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同时,面对城乡融合发展新考题,武平鼓励和引导林农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林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有效防止承包林地失管现象。
目前,全县办理林权登记发证24294宗地,面积254.08万亩,其中“三权分置”林地经营权流转登记发证49宗11718亩。13户进城落户农民有偿退还给集体815亩承包林地,获偿73.45万元。2025年度新增林权流转26起3.22万亩。
“我们正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原则,对家庭承包到期或将到期的林地开展延包,确保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林地继续保持稳定,给林农吃下长效定心丸。”武平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吴吉富说。
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是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始终如一的坚持。从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出发,落实好林木资产处置权,优化、放活人工商品林采伐管理,也是深化改革的方向。
吴吉富介绍,武平于2021年开始下调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2023年正式全面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并对申请采伐蓄积30立方米以下的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2024年6月,《武平县人工商品林按面积批准林木采伐实施方案》出台,对申请采伐蓄积30立方米以上的实施按面积批准林木采伐,采伐限额消耗量按森林资源建档小班蓄积计算,优化审批程序,简化伐区调查设计材料,减轻林农伐区设计费等负担,实现便民利民。
盘活山林有特色
行走在武平的绿水青山之间,听到最多的是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点赞,看到最多的是造林护林营林的实干。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成为许多农民的自觉行动。”武平县林业局副局长兰长平亮出一组数据:2002—2024年,武平共完成植树造林约93万亩,与林改前相比,森林覆盖率提高2.9个百分点、达79.7%,森林蓄积量提高2.17倍、达2890万立方米。
守住了“绿水青山”,林农期盼的“金山银山”怎么来?武平“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林多,要想富,还得“靠山吃山”,不过“吃法”要变。
首先从解决“钱从哪里来”难题入手,武平创新林业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资本“进山入林”通道,推动集体林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
2004年6月,武平试点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成立县林地林木权属登记中心和林权贷款担保公司;2013年,成立县林权收储担保中心;2017年,首创推出“普惠金融·惠林卡”;2021年7月,建成全省首个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2022年4月,推出全省首个低碳社会创建信息管理平台和“碳金卡”;2024年1月,上线全国首个林业数字孪生系统平台“e林通”。
在金融赋能下,武平的广袤山林逐渐被盘活,“靠山吃山”的新“吃法”花样迭出。
捷文村郁郁葱葱的阔叶林下,密密匝匝的灵芝菌包有序摆放。“你来早了,如果是7月采收季来,就能看见漫山遍野的紫灵芝,一朵朵可漂亮了。”武平新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罗荣辉说,他于2016年从厦门回到老家,通过流转获得村里的林地经营权,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紫灵芝栽培,如今基地规模已扩大到1500亩。
紫灵芝是武平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之一。作为全国最大的紫灵芝生产基地,武平林下种植紫灵芝总面积超4万亩,从事灵芝种植相关人员超4000人。2024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3.5亿元,人均年增收5.6万余元。
不砍树,也能富。武平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出台专项政策扶持紫灵芝、养蜂等产业发展,形成林药、林菌、林花、林茶、林果、林蜂、林禽、林畜、林蛙、林游和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11种林下经济模式。
2013年9月,武平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目前,全县建成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58个,面积161.38万亩,参与林农3.48万户。武平金线莲、富贵籽、绿茶、紫灵芝、蜂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
依托全国林改第一县、福建省首个中国天然氧吧的独特资源优势,武平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打造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学生研学基地、工会职工疗休养基地、企业团建基地和旅客康养度假基地“五大基地”,建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
如今的武平,山更青、权更活、民更富。
抱团发展有前景
2024年6月,武平的新型林票——股金型林票一经推出,便成为“爆款”,100天内,三批林票被林农抢购一空。
“买了这林票,林子有了专业‘管家’,我也成了股东。林票还能质押贷款,太划算了!”作为最早一批认购者,武平县万安镇贤溪村林农池上坤当年就分红2000多元。
武平县林业局林业改革与科技产业股股长刘良盛介绍,股金型林票持有者每年可获得3%—5%预收益分红,中途可通过林票制发单位全面值回购或转让交易兑换成现金,林地经营周期结束还可享受林地经营利润分红。国有林场负责山场的经营管理,收取采伐后纯收入的10%—20%作为经营管理费,以及一定比例的上级项目补助管理费。
以场带村联户,社会得生态、林场得效益、群众得收益。目前,由武平县天源国有林场有限公司作为股金型林票的制发单位,已完成3个合作山场的林票制发,总面积2312亩,制发林票金额604万元。
股金型林票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武平规范有序推进集体林权流转,集中政策资金奖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林业生产经营领域。持续开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标准化建设,大力支持民营林场、家庭林场、股份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推行“林业合作共富”模式,引进中林集团等社会资本,开展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
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变“单一模式”为“多措融合”,武平解决了分山到户后林地小而散、家庭经营成本高收益低等问题,实现了小林农与现代林业的有效衔接,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在武平县城厢镇载文村经营家庭林场的李福明,对此深有感触。2004年,李福明注册创办了牛畲里林场。2014年以来进行了4次间伐,产值超200万元。
“过去都是个体发展,守着好资源难做大。成立家庭林场后大家联合起来,经营更加专业化规模化,效益也更好了。”李福明说,林场采取“个人+合作”的经营模式,其中他个人经营530亩、与36户农户合作经营1580亩,合作经营部分林场与农户按7∶3或6∶4分成。农户已累计获得分成32万元。
目前,武平全县累计流转林权51.48万亩,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310家,国有林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经营林地面积超2312亩。
20余年,武平林改从“1.0版”到“4.0版”,增绿、增收协调发展,兴业、富民齐头并进。“我们正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三多’改革系统集成试点工作,大胆创新突破,突出重点、攻克堵点、打造亮点、找到支点、夯实落点,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坚持在深化集体林改先行区建设中树标杆、作示范。”武平县林业局局长刘俊文说。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生机勃发的春天里,武平再出发。(刘倩玮)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