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退耕还林投资最大、范围最广。以粮食换生态,本是退耕还林的初衷。而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这一政策不仅绿了荣昌山水,也富了当地农民。
从水土流失到美景初现,退耕还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工程
杨成都的快艇刚好坐下我们一行4人。小艇在湖面破开阵阵波纹,两岸满眼翠绿,高的是竹,低的是桃。虽已入夏,荣昌县城热得人多走几步都汗湿衣衫,而麻雀岩水库的小风却沁人肺腑。
“原先这四周岸上种的都是庄稼,有水稻、小麦、玉米,后来大部分都改种桃树和竹子了。”杨成都一边掌舵一边说。
“为什么要改种呢?”
“上级有号召哦。”
杨成都说的是退耕还林的事儿。2002年初,根据重庆市的安排,这项工程开始在荣昌全县推开。不到两年,荣昌退耕还林16.8万亩,其中坡耕地11万亩,占全县61万亩耕地的近1/6。
荣昌位于沱江支流,长江上游。县委副书记谢金峰介绍的情况,让人为荣昌的生态前景担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县每年水土侵蚀近200万吨、入江泥沙74万吨,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48%……
荣昌靠山靠水,生态状况却为何如此糟糕?谢金峰认为:“主要是人口压力。全县81万人口,面积仅千余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全市之最。”全县人均仅有8分耕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重庆的1/3、全国的1/4。
要生存,要吃饭,要开荒,代价则是生态的恶化。在全国农业生产能力跨过历史性台阶、粮食安全基本得到保障之后,退耕还林、恢复生态成为可能。
县林业局退耕办副主任蒋永春告诉记者,杨成都所在的荣隆镇,两年间退耕还林6000余亩,麻雀岩水库两岸的坡地是退耕重点。粮食换成竹桃,生态开始恢复,水库更加清澈。今天的荣隆,正逐步成为渝西的旅游重镇。
生态的恢复是渐进的,甚至可能是漫长的。但在荣昌,短短两年的变化,我们已然看到山川秀美的前景。
从维持温饱到走向富裕,退耕还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工程
仁义镇的一个大麦场里,坐满了神情专注的村民。授课者身后的横幅上写着:养蚕技术现场培训会。在记者的采访生涯中,难得看到如此安静的农村会场。每个人都在聆听,都在思考,不时有人掏出小本来刷刷地记上两笔。
镇长蒋光灿说:“去年,全镇退耕还林1.2万亩。这两年蚕丝市场开始复苏,我们就号召大家把退下来的耕地种上桑树养起蚕。今天我们请来了县里的农技人员,给农民进行现场指导。”
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是这几年中国农村的大事。荣昌的退耕还林工作,没有离开这个主题。麻竹、桃树、梨树、桑树等经济林,开始成为荣昌种植业的新生力量。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麻竹。据称,在荣昌退耕还林的地块中,超过一半的面积栽满了麻竹。
荣昌看麻竹,首选双河镇。翻过几个山坡之后,记者进入了朱全华的“领地”。2002年,他从乡亲们手中转包了380亩坡耕地,栽下麻竹2万株。
“麻竹可是个好品种,它产量不低,回报不小。栽种当年保本略盈,第二年每亩能挣1000元,3年后进入盛产期,每亩收益达到2000元。如果还像以前一样种粮食,一年忙到头,也只能维持个温饱。”身兼镇农业中心主任、林业站站长的朱全华,很有一些头脑。
一亩麻竹,盛产期年产量可达2500公斤。为了解决销路,更为了确保农民的稳定收益,在政府的引导下,荣昌县一批竹材、竹笋厂应运而生。有人测算,这些厂子开足马力,能让荣昌农民放心大胆地退耕还“竹”到2010年。
以退耕还林为契机,荣昌的农业产业结构正进行着变革性的调整,农民的生活也因此逐步走向富裕。从干部动员到农民主动,退耕还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
万事开头难。退耕还林在荣昌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乡镇合并,39岁的罗安友刚从双河镇双河村村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他穿着一件上世纪70年代很流行的绿军装,脚下蹬着双绿胶鞋。从这位“村官”的衣着上不难看出,双河村人的日子眼下并不富裕。
“别看村主任官小,上头的政策全指着我们抓落实哩。去年最忙最难的事情,就数动员大家退耕还林了。”罗安友点上烟,眯起眼,仿佛仍在为这事犯愁。对人均不到8分耕地的双河村人来说,不种粮食的确要下很大决心。
“好政策必须想尽办法让农民接受!”县领导的态度十分坚决。去年,县上组织各级工作组开赴乡村,仅各种动员会就开了283个。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朱全华等大户的示范,二是中央补贴政策的落实。
2002年,荣昌县兑现退耕补贴现金518万元、粮食近500万公斤,补贴政策落实得不折不扣。有钱粮补贴保本,有新优品种增收,进入2003年,荣昌农民对退耕还林的态度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
今年上级给荣昌下达的退耕指标和去年一样,仍是8.4万亩。可是,全县20个乡镇统计上来的退耕申请竟然超过了25万亩。县委、县政府开了4次协调会,才把指标分配这碗水端平。另一组更有意思的数据是:去年6月底,全县退耕计划才完成17%;今年5月30日,已完成了全年计划的80%。
在荣昌,退耕还林已得到绝大多数农民的拥护。县委、县政府的打算是:今后5年,每年退耕还林8万亩,用再造40万亩经济林的业绩,打造山川秀美、百姓富裕的新荣昌。
退耕还林工程(背景资料)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范围包括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87个县,其中重点建设县856个。计划到2010年,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200万公顷,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率增加4.5个百分点,控制水土流失面积8667万公顷,防风固沙面积1亿公顷。
工程1999年10月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工程实施以来,国家累计投入资金235.8亿元,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267万公顷。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风沙危害状况明显缓解,5000多万农民从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中受益。
彭俊 人民网 200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