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不同发育阶段家蚕体内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



编号 zgly000152839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不同发育阶段家蚕体内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

作者 杨洋  吴亚群  兰凤杰  陈永波  崔海波  刘庆信  牟志美  崔为正  孟凡志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母体文献 蚕业科学 

年卷期 2016年05期

年份 2016 

分类号 S881.2 

关键词 家蚕  抗坏血酸  发育时期  合成代谢  分光光度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 

文摘内容 抗坏血酸又称维生素C(Vc),是家蚕幼虫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物质。为探讨在非取食阶段家蚕体内还原型抗坏血酸(AsA)的来源,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家蚕在不同发育时期以及不同条件下体内的AsA含量和总抗坏血酸(TAA)含量变化,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sA合成相关酶基因在家蚕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变化。滞育卵中AsA含量在产卵24 h内,TAA含量在产卵72 h内均有所增加,此后二者的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并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即时浸酸解除滞育蚕卵的AsA含量在产卵24 h内显著增加,且在产卵48~144 h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到胚胎发育后期又明显下降,但AsA含量一直高于滞育卵。幼虫期取食桑叶或添加Vc的人工饲料之后,蚕体内AsA和TAA含量均增加,幼虫在眠中或取食缺乏Vc的人工饲料及饥饿一定时间后,体内的AsA和TAA含量均明显降低,尤其是饥饿后体内的AsA含量会下降到很低的水平。蛹期的TAA含量无显著变化,但雌蛹体内AsA含量在化蛹0~24 h显著升高,雄蛹体内AsA含量在化蛹0~144 h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到蛹后期才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编码AsA合成相关酶的4个同源基因BmG ULO_like1、BmG ULO_like2、BmA Lase_like1、BmA Lase_like2在中肠和脂肪体中的表达量总体上都是卵期及蛹期显著高于幼虫期,并且随卵和蛹的发育进程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提示,家蚕胚胎发育期和蛹期的AsA来源途径,可能包括自身合成途径及由氧化型抗坏血酸(DHA)还原为AsA的途径,而在幼虫期主要从食物中吸收Vc,缺乏其他来源。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