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新疆137Cs定年时标解析



编号 zgly000159976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新疆137Cs定年时标解析

作者 兰波  李佳秀  张东良  杨运鹏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环境演变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母体文献 干旱区地理 

年卷期 2017年03期

年份 2017 

分类号 P597.3 

关键词 137Cs  时标  湖泊沉积  新疆 

文摘内容 137Cs在年代测定和土壤流失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认定137Cs时标前,需要消除粘土和有机质(TOC)对137Cs的富集作用。通过对比新疆多个湖芯钻孔137Cs序列,发现它们异于北半球137Cs沉降模式,即出现了1954、1963、1975和1986这四种时标且1986年的137Cs比活度可能异常的高。通过分析艾里克湖钻孔的137Cs序列,并结合新疆其他地区多个钻孔的137Cs序列,与北半球137Cs沉降特征以及靠近北疆的Belukha冰芯240Pu/239Pu沉降记录进行对比,分析了新疆137Cs时标的可靠性以及1986年137Cs比活度异常高的原因。在新疆137Cs多个时标中,仅1963年的时标是高信度的(即北半球137Cs最大沉积年)。1954年137Cs蓄积峰代表其全球初始显著沉降,距今已有2个137Cs半衰期,当年沉积通量低且可能发生137Cs垂直迁移,仅能作为次要时标。1975年的时标反映了1960s-1970s的中国核试验,但距离罗布泊300 km的博斯腾湖对中国核试验有截然相反的记录,表明中国核试验不是稳定信号,其核沉降范围以及对湖芯的影响作用还需进一步评估,不能作为可信的时标。1986年蓄积峰对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因核尘埃未大量进入平流层且距离新疆较远(4 000 km),但同时考虑到新疆位于核事故的西风环流下风区,所以该事故对新疆有影响但影响不大。1986年的137Cs时标可作为次要时标。新疆湖芯1986年的异常高蓄积峰可能是由新疆最近几十年的人类活动(如过牧、耕种等)加上1987/1988年的高降水导致的地表侵蚀增强引起的。增强的地表侵蚀导致含有高137Cs含量的表层土壤颗粒被冲刷进入湖泊,叠加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37Cs沉降之上,进而导致了湖芯沉积物记录到显著的1986年137Cs蓄积峰。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