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食用菌:你可识我真面容








■今日舌尖上的美味之一,已在地球上生存了4亿多年
■给人类奉献营养与健康,自己却“与世无争”
■小小食用菌成就大产业,带动近亿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江苏省丰县为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大力培植黑木耳产业。通过新品种培育、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目前,当地在无菌条件下生产的木耳片大、肉厚、色匀,产量明显提高,仅一个镇的产值就超亿元。图为该县凤城镇科技创业基地的农民正在喜摘木耳。
“以前,北京的蘑菇种类少,我们吃得也少;现在,种类多,而且口感也好,我们家人都爱吃。这不,我看到这里有采摘园,又赶上蘑菇节,就赶紧过来看看,顺便买上一些。你瞧,这袋里的蘑菇多新鲜!”日前,在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的食用菌品种展示园,家住通州区云景里小区的市民吴燕玲举着刚买到的一个即将采摘的杏鲍菇菌袋对记者说。而在园区内,像吴燕玲这样前来采摘的市民还真不少。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喜爱,其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那么,我国到底有多少种食用菌?食用菌究竟有哪些好处?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水平究竟如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食用菌的世界依然神秘。
时值第十八届国际食用菌大会在北京召开,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进基地入园区,试图揭开食用菌世界的神秘面纱。
菌类世界丰富多彩,小小蘑菇浑身是宝
一提起食用菌,人们想到最多的可能就是蘑菇。然而,你也许不知道,食用菌不仅限于蘑菇,它在自然界是个庞大的家族,种类丰富,遍布世界各地。而且它还是自然界的元老,早于人类出现,已在地球上存活了4亿年。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菌类大概有10多万种,可供食用的有2000余种,常见的有香菇、木耳、银耳、杏鲍菇、牛肝菌等。这些食用菌,没有根、茎、叶等器官,不具有叶绿素,依赖异养生活,生存在水、空气、土壤以及动植物的体内,生命力极为顽强。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是多种食用菌的起源地,有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和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1100多年前,我国已经有人工栽培木耳的记载。目前已知我国野生食用菌大约2000多种,其中驯化栽培的食用菌种类约100种,商品化栽培的约为60种,是世界上食用菌栽培种类最多的国家。
无论是常见的草菇、香菇、金针菇,还是珍贵的松茸、灵芝、冬虫夏草,这些生长在山野田间、高山草原、溪涧河畔的食用菌,在西方人的眼里,它们可是“上帝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
“所谓‘上帝的馈赠’,不仅因为它们是美味的食材,更为重要的是,这小小的食用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非常高。”长期从事食用菌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李玉对记者说。
而在民间,老百姓对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更有着最朴素的认识。那些天天守着电视机收看“养生堂”节目的大爷大妈们随口就能告诉你:“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一条腿的,一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这一条腿的便是食用菌了。
“如果像提倡喝牛奶一样提倡和普及食用菌,可以简便经济地逐渐改善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有助于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亚健康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黄晨阳博士说。
不仅是百姓餐桌美食,更是农业朝阳产业
来自吉林省长春市的王艳波已经在北京市区卖了7年菜,最近几日天气转凉,他菜摊上的食用菌卖得格外好:“每年9月后,各种蘑菇卖得特别快,蟹味菇、杏鲍菇、香菇一天能卖20多斤呢。买去做什么?煲蘑菇汤、涮火锅。”
不管是涮火锅,烧烤做菜,还是用来煲汤,种类丰富的食用菌在中国百姓的餐桌上变换出了不同的花样,成为一道道美味佳肴。“这与国外对食用菌的简单吃法形成了鲜明对比。”李玉说。
“要是没有技术普及、品种引进,食用菌要想走进寻常百姓家还真是不容易。”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金霞向记者介绍,相较于欧美国家,尽管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但是科研起步晚。上世纪50年代之前,食用菌在我国一度成为奢侈品,普通百姓要想吃到非常不容易。近年来,随着我国食用菌技术的改进,各类蘑菇才逐渐成为一道道家常菜。
更可贵的是,食用菌在生产过程中还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的“五不争”特点,这种“与世无争”的特点使其当仁不让地成为符合科学发展需要的农业朝阳产业。
在采访中,张金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个667平方米的标准大棚栽培平菇为例,可消化农业废弃物棉籽壳15~20吨,产鲜菇15~20吨,相当于4.5亩耕地生产的粮食。我国每年产生农林牧废弃物30亿吨左右,如果利用5%,至少可生产1000万吨干食用菌,相当于增加耕地2.43~2.56亿亩,可以说,发展食用菌产业是缓解我国粮食安全压力的重要途径。
“食用菌生产创立的‘种养业副产品—食用菌—有机肥、饲料—种养业’循环经济模式,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还使农业资源得到了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循环利用。如果在农作物秸秆的重点产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既能提高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显著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又能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张金霞感慨道。
我国食用菌产业潜力巨大,科技支撑亟待加强
北京恒达兴菌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食用菌科研生产加工的现代化企业,全年生产我国的珍稀食用菌白灵菇。记者在公司看到,从装瓶、灭菌、接种、培养、搔菌、出菇,整条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极为完整,而冷库内的白灵菇洁白硕大,煞是好看。“目前我们公司还在进行技术研发,产业发展没技术,可不行。”公司技术主管黄振兴说。
2011年我国各类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652家,仅2011年就增加300多家。原本一家一户的栽培模式,通过引用日益规范的生产方式,正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长期为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菌农做技术指导服务的河北省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侯桂森告诉记者,现在通州区已有3个食用菌的专业种植村,每户农民平均年收入达到6万元。
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2011年,我国食用菌产量2571.7万吨,直接产值近2000亿元,间接产值近8000亿元,从业人口逾2000万,带动近亿农村人口脱贫增收。食用菌已成为我国粮、菜、果、油后的第五大农作物,成为我国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重要产业。
从生产小国到生产和消费大国,从奢侈品到寻常美食,从农业化栽培到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薛亮介绍,近年来,以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代表的科研机构支持选育了大批食用菌新品种,研发并示范了一批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
采访中,李玉和张金霞等专家在希冀中也表达了自己的思虑:“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用菌发展在产业链条的技术研发、专业化生产、育种研究、菌种生产工艺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都没有形成完全的精准化、专业化的技术模式,总体上处于经验性生产。如果能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科研进度,耐心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我们食用菌产业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国际食用菌学会主席格雷格•西莫告诫说:“仅致力于提高食用菌产量的科学研究,并不能保障产业的成功。生产技术的提高必须与努力巩固全球市场的研究并肩发展,才能实现国际食用菌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中国食用菌种类多,近年来在技术上引进快,改进也快。同时,中国食用菌产业潜力巨大,如果每个中国人每天吃3个蘑菇的话,这个市场将庞大到无法估量。我想,21世纪必将会成为蘑菇世纪。”格雷格•西莫对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李丙海 摄
王玉琪 吴佩 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 2012年09月19日

关键词 生态  生物多样性  图片  食用菌  林业产业  非木质林产品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