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种药材,联村抱团种樱桃,林下养禽、种菌、养蚯蚓、养金蝉……河南省濮阳市林业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以“林+N”模式走出一条惠农新路。
濮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豆腐腰”地段,黄河过境167.5公里,流域面积214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1%。濮阳因油而生、因油而建。1983年建市之初,濮阳境内有各类风沙化土地126万亩,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持续的治沙造林,使濮阳成为平原林区。
近年来,濮阳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项目,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市持续放大清丰、范县木业园集聚效应,因地制宜培育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森林景观利用等多元林业特色产业,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发展大户打造高效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发展模式,为群众探路子、出经验、做示范,有效拓展群众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
立体复合种养
立夏时节,芍药花开。走进范县黄河大堤淤背区润泽芍药种植基地,株株芍药花在桃树林下竞相绽放,吸引游人三五成群打卡拍照。
芍药既是观赏植物,也是中药材。润泽芍药种植基地负责人高爱霞说:“一亩桃子收入五六千元,一亩芍药可收入1万多元。”她在范县4个乡镇流转土地1860亩,安排周边群众长期务工100余人、忙时用工1000余人,带动农民共同发展。
在濮阳县五星生态园,省人大代表、河南葡樱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德平介绍,公司流转土地767亩,开展“葡萄+灵芝菇”复合种植,实现生态循环、互惠共生,亩产葡萄3000余公斤、灵芝菇1.3万余公斤,亩收益4万余元。2024年,公司向俄罗斯、东南亚等地出口葡萄1100多吨,带动周边170余户村民致富增收,园区实现产值2亿余元。
在台前县马楼镇怀林种植合作社蚯蚓养殖基地,负责人赵怀林指着林下蚯蚓养殖床分享养殖经验,“养蚯蚓门槛低,技术难度小,一年收七八次,一米蚓床出四五斤蚯蚓,一斤蚯蚓能卖四五块。”
在清丰县韩村镇,像赵怀林一样养殖蚯蚓的不在少数。“蚯蚓既能入药,又能当饲料,还能做化妆品,蚯蚓粪更是很好的有机肥,一亩地年收益万元以上。”濮阳市地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杰说。
在濮阳县梨园乡金蝉养殖基地,河南金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涛说,“林下养金蝉是门技术活,柳树长得好,金蝉的产量才高,管理好了,每亩地可产1万多只,亩收益1万多元。”
目前,濮阳市利用国储林、黄河大堤淤背区等重点生态廊道,强化“公司+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机制,探索“林+N”立体间作套种模式,集中连片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面积已达6万亩,打造出“濮阳金蝉”“台前蚯蚓”“范县玫瑰”等一批林下经济品牌。
联村共建抱团
进濮阳市开发区王助镇乜村花卉生产基地,村民周大姐正在花卉大棚采摘非洲菊,“我们种的非洲菊销往北京,每亩地一年能挣三四万元。”
作为濮阳远近闻名的鲜花村,乜村有鲜切花种植面积2300余亩,各类花卉温室、大棚900多座,年产非洲菊、切花菊花、小菊、向日葵等10余个品种鲜切花2亿枝以上,人均增收5000余元,年产值5000多万元,实现“互联网+”销售。
乜村村党支部书记周凤军表示,乜村模式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铺路搭桥、龙头的推波助澜和科技全程护驾,鲜切花种植管理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种改进、统一对外销售。农户经营推行“出钱出力”的“建棚创业”模式、“出钱不出力”的“托管”模式、“出力不出钱”的“劳务承包”模式等3种利益联结机制。
抱团发展、连片振兴,已成为濮阳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南乐县杨村乡探索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发展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和分村管理、分时间段收获、分村收益的“四统三分”机制发展林药产业。该乡林下种植药菊1500余亩,建设烘干厂4个,年产值200万元,带动群众人均增收6000元,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合一。
台前县打渔陈镇整合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特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零散种植户资源,组建产业联合社,推动特色产业扩大规模、延展链条,集中连片发展樱桃近4000亩,带动4000余人就业,樱桃产业实现产值1.2亿余元。
木业集聚发展
从买原料到卖产品,从粗加工到精制造,濮阳木业加工实现了蝶变。
在范县张庄镇木业园区的奥乐门业加工车间内,小木头经过选材、切割、打磨、上漆等流水线改造,变成桌椅门窗等家具用品。
作为国家级林业产业示范园区,范县张庄镇的木材购销历史悠久,作为主导产业已有20多年。在园区内,一棵树的用途早已从原来的木材原木交易变为加工制造,现在一根木材可以制作成实木板、胶合板、密度板等20多个产品,可以做成高档实木整体家具,树皮可以加工成精美的工艺品……一棵树衍生的产业链条,带动2万余人就业。园区入驻企业660家,年产值20.45亿元,木业加工产业全链条产值超过30亿元。
一根小木头可以七十二变。
清丰智昌智能共享备料中心的实木重组塑型技术打破传统实木弯曲,把直线型板材压制成U型、S型等异型实木件,实现实木家具由功能型向艺术型转变。全友家私清丰基地二号车间的多条智能化生产线上,机械臂从令如流,原材料上机、切割、封边、拉槽、钻孔、入榫等工序一气呵成,误差被控制在0.08毫米以内。
“我们投资1亿多元进行智能化改造,有了‘智能木匠’,一套家具的生产周期从原来的30天缩短至7天。”全友家私清丰基地负责人骆德伟介绍。素有“木工之乡”美誉的清丰县,全县共有家居企业295家,产值超300亿元,带动6万余人就业。
濮阳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市积极组织木业加工企业参加世界林木业大会等国家级、国际性林产品博览会、交易会、洽谈会,全面展示展销实木、软体、办公、酒店、教学等家具、板材产品,助力企业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王东风)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