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中国黄(渤)海 迁飞候鸟家园



山东东营黄河口被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上海崇明东滩潮沟


山东东营黄河口的东方白鹳


河北沧州南大港芦苇湿地


辽宁大连蛇岛


迁徙途经辽宁大连蛇岛的凤头蜂鹰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湿地,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的候鸟提供了重要栖息地。这条迁徙通道由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经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纵贯22个国家,是全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濒危物种比例最高的迁飞通道,为数千万只水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本次会议,世界遗产委员会以重大边界调整的形式,将上海崇明东滩、山东东营黄河口、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和辽宁丹东鸭绿江口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的提交和列入是候鸟迁飞区申报世界遗产的杰出范例。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遗产地地跨河北、辽宁、上海和山东,是中国沿海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自然保护地周边经济社会发展诉求较高,范围划定和保护压力较大。同时,针对跨地域合作协调难度大的特点,国家林草局高度重视,积极协调三省一市人民政府加强合作交流。申遗期间,各级政府和林草主管部门组建技术团队,全力推进申遗工作,为候鸟栖息地的长期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最东端,位于黄海生态区南缘,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候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中间节点。保护区内共记录到鸟类300余种,其中有22种全球受胁物种、1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5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崇明东滩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重要生态价值。
  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位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规划总面积8.8万公顷,其中遗产地面积7.23万公顷。1992年,黄河三角洲建立保护区。建区之初,这里的鸟类只有187种左右。经过多年修复和保护,保护区鸟类增加到381种,其中有38种水鸟的种群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目前,这里连续两年东方白鹳繁殖数均超过450只,黑嘴鸥繁殖数稳定在1万余只,丹顶鹤2022—2023年度越冬数量达到389只。由于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这里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位于渤海湾西部,总面积3814公顷,属于典型的滨海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拥有环渤海生态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科研价值。栖息地现有鸟类26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3种。每年2月下旬至4月上旬,以及10月上旬至12月中旬,大批候鸟在此停歇,补充食物和能量,以完成长距离迁徙。
  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这条连接辽宁与山东的空中走廊,是候鸟飞越渤海海峡的最近通道。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遗产地包括九头山和蛇岛两个部分,总面积约1909.35公顷。老铁山为迁徙猛禽提供了足量的食物和渤海海峡最短飞越路线,成为大量猛禽南迁越冬的首选路线,被誉为“鸟栈”。蛇岛老铁山保护区现有记录鸟类37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地处黄海生态区北端,包含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完整的潮间带体系,水鸟分布集中,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保存最完好的区域。每年3月—5月,十几万只鸻鹬类水鸟飞经鸭绿江口湿地,这里是它们北迁最后的停歇地和补给地,对其繁殖延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最新调查显示,栖息地共监测记录到鸟类324种,其中水鸟148种、林鸟176种。鸻形目是水鸟中最大的类群,有71种。栖息地内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8种(水鸟14种),二级保护鸟类58种(水鸟26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功能,其潮滩对于保护世界范围的迁徙候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支持着很多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候鸟种群,包括45种全球受胁物种。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作为一个整体,对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迁徙水鸟保护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迁飞区之一,也是濒危物种最集中、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区域之一。这一遗产的成功列入,对于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人类共同遗产具有里程碑意义。”(安璐)
     中国绿色时报  2024-08-20

关键词 野生动物保护  候鸟  黄(渤)海  湿地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