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作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主战场,全旗沙化土地面积667万亩,范围涉及8个苏木乡镇92个嘎查村、14万人,是赤峰市境内科尔沁沙地范围内沙化土地面积最大、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
1997年,翁牛特旗贯通了第一条穿沙公路乌金线,开始了以路治沙的初步探索,为长期开展和后续大规模治沙工程实施奠定了基础。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以路切割、划区合围、互联互通、绿富同兴”的以路治沙模式,为打好打赢三大标志性战役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翁牛特旗的以路治沙模式是一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沙化土地治理相结合的创新生态修复模式。通过修建穿沙公路,分割沙区、直穿沙区内部,机械、治沙人员通过公路深入沙区腹地,苗木、种子、稻草等治沙物资顺畅运入,从公路两侧向外延展开展沙地综合治理,同时道路两侧治理区形成对公路的稳定保护。
在编织以路治沙公路网格体系过程中,翁牛特旗不断总结治理经验、提升治理能力、优化治理策略,统筹考虑科尔沁沙地和沙区村镇分布情况,系统布局穿沙公路。同时,在公路两侧铺设稻草沙障稳定沙地环境,再在草方格内营造植被,远处辅以飞播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禁牧休牧等措施,实施以乔灌草结合、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立体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出翁牛特旗穿沙公路两侧“乔木10%、灌木85%、草5%”的生物防沙治沙植物品种最佳搭配比例,大大提高治沙成效。
翁牛特旗还推广林草生态建设领域以工代赈模式,进一步为沙区农牧民提供务工增收机会,激发群众积极参与防沙治沙积极性,提升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构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截至2024年,翁牛特旗累计开通乌白路、阿浩线、响道线、图哈线等16条穿沙公路,总里程达到480公里,沿路治理面积达350万亩,形成了“六横十纵”治沙公路格局,为沙地治理攻坚闯出新路子。
翁牛特旗以路治沙模式不仅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保障沙区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还串联了产业资源,为乡村搭建了致富希望路。
以翁牛特旗乌白公路为例,该路入选交通运输部公布的2023年“十大最美农村路”名单,建成后连通304省道和305国道,串起沿线30万亩稻田和多个特色小镇。两年以来,直接或间接带动近8万名沿线农牧民增产增收,降低运输成本约40%,车流量翻了一番,之前“隐藏”在沙区腹地的特色产品如沙地水稻、特色奶食品等走出沙区,美丽的沙海景区吸引外来游客纷至沓来,穿沙公路成为沙区牧民的致富路、希望路,带动了农牧业、制造业、旅游业等产业迅速发展。
开通一条穿沙公路,治理一片沙地,建设一条生态带,造福一方百姓,护好一片林草资源。如今,随着一条条穿沙公路的建成,林草综合防护体系成效逐渐显现,沙区生态系统质量逐步提升,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穿沙公路,已成为翁牛特旗带动沙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关键举措。(吕景辉)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