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作为一种重要针叶树害虫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曾造成我国东北多种落叶松林的死亡与木材损失。长喙壳类真菌(Ophiostomatoid fungi)与小蠹虫紧密伴生,长久以来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长喙的子囊壳、孢梗束以及粘性的分生孢子团等形态结构以便于小蠹虫携带。小蠹虫从伴生真菌受益的方式则包括营养供给或改善、协同克服寄主抗性、增强种群聚集,以及利用真菌病原物的致病性直接引起寄主病害甚至死亡等。小蠹虫-真菌复合体的危害远大于小蠹虫或真菌病原物单方面带来的危害。但伴生真菌在危害体系中起到的作用往往被忽视,在我国仍缺乏相关研究。
森环森保所以张星耀为首席专家的学科团队在我国东北地区3种落叶松林进行了落叶松八齿小蠹的采集以及伴生真菌的分离培养。通过多基因系统发育以及形态学鉴定,共获得长喙壳类真菌14种,其中新种8个,新纪录种1个,已知种4个,未定种1个。伴生长喙壳类真菌种类多样,区系丰富,与欧洲、日本明显不同。其中,广泛分布的重要森林病原物Endoconidiophora fujiensis曾被报道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致死30年生的日本落叶松。本研究为虫菌复合危害下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提供研究基础。对我国多年大量引种栽植日本落叶松背景下的森林病虫害防控,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成果以“Ophiostomatoid fungi associated with Ips subelongatus, including eight new species from northeastern China(中国东北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类真菌区系,包括8个新种)”为题,发表于国际真菌学会TOP期刊《IMA Fungus》。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正。研究工作由院基金重点项目“云杉林病虫灾害流行的化学与分子生态学基础”资助。(吕全/森环森保所)
吕全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 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