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天然林保护不能像现在这么被动





  文章提示 1998至今,哈尔滨市林业局探索了一条价值化近自然育林的道路。他们在丹青河、转山和山河三个实验林场,开展了以综合发挥森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的多功能森林经营探索实践,获得了低投入、高产出的良好效果。仅12年,三个实验林场已经步入了资源与经济良性循环的轨道。9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中国林科院研究员盛炜彤、侯元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忠法等一行来到哈尔滨林业局所属的三个林场考察,对这里的多功能森林经营近自然育林模式作了高度评价。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发表有关专家的看法。
  我为国家森林质量低下感到惭愧
  (沈国舫院士来此考察的起因,是因为看到了《世界林业动态》的报道,这个报道一下子吸引了他。在丹江河林场,他谈了自己的看法)
  看到哈尔滨林业局“多功能森林经营近自然育林模式”这个典型,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可能走出了一条新路。它既发挥了森林的综合效益,同时也提高了森林质量。
  上世纪90年代,广东省提倡灭荒,许多省市都响应。那时候,草草寥寥地栽上几棵树算是灭了荒,绿起来了。我不想全面否定,但当时有一种感触,针对中国情况,我写了篇文章,《我们应该把主要力量集中在提高森林生产力上来》”。我认为搞这些没有多大前途,重要的是提高森林生产力。作为一个林学者,我为国家森林生产力如此低下,森林质量低下而感到惭愧!
  (1995年,沈国舫当上院士,在做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时,他于1996年来到西安,看到这里还在大量采伐森林,他非常痛心,就向中央提出赶快禁伐西南高山的原始天然林。此后研究了如何开展天然林保护。天然林保护从川西即长江中上游开始,最后扩大到东北内蒙古林区。1998年长江大水促进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上马,于是,2000年正式上马。他在此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得怎么样呢?考察了几个地方,主流是好的,采伐量下来了,森林恢复了,对我们的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增长都有好处。但还有很多别的问题。
  不经营光保护都成公益林是不对的
  上世纪90年代,我到陕西省的黄龙林区,那是延安地区南部和西安北部中间一个高山的次生林区。原来经营得比较好,可是天然林保护后,就给了一点森林抚育费,把原来的森林改造的和抚育的那些项目全砍了,不经营了,光保护,都成公益林了,这不对。大概甘肃的小陇山林区也是这个状况。
  前几年我又到新疆,新疆的西天山天保工程,本来是有主伐任务的,是过熟林为主,也可以采伐一些木材。但新疆主动申请全部保护,完全停止采伐。当然保护也有好处,但也产生了很多弊病。原来所有的造林项目都停止了,育的苗都变成老树,就像昨天看的你们苗圃里留下来的樟子松,它卖不出去了,不需要更新了,都长成树了。
  前几年,我到瑞士、奥地利考察,当他们遇到大风,风倒了很大一片树木,包括法国,风倒以后,几个国家抢先要把风倒木拉出来经济利用,然后是恢复林区。而我们国家,由于这样一种观念,因为天然林保护,树倒了就倒了,让它烂在里头,就不怕长虫子,木材没好好利用,更新项目没跟上去。整个西天山林区有很高的大树,天山云杉能长到40米高,1米粗,可是林下没有幼树。这个林子你保护下来最后怎么样?最后是老的死掉,倒的也不管它,更新没有,是不可持续的。
  (当我们坐在汽车上,见到外面满山是绿,都以为我们的森林保护很好,可是我们没有想到,走进山里,却没有几棵成材的树。这种单纯地保护毫无起色。)
  2004年我随着老水利部长钱正英院士到黑龙江来过两次,我们有东北地区的水土资源和生态建设项目。吉林也去了,几个林区都去了,伊春林区也去了。伊春林区虽然因为天然林保护,它的经济危机和经营危困的两难状况缓和了一下,可是森林经营状况毫无起色,单纯地保护,我想他们的领导也不想更好地经营。看上去满山是绿的,郁郁葱葱,可里面没有几棵能成材的林木,将来这个林子变成什么样,非常危险,没有前途。所以,我们重新提出来要把伊春林区像东北林区一样建设成我国未来的用材基地。以前当用材基地当错了,过伐了,那个不对,那是当时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原始积累资金,过度开发了,现在应该怎么办?还要积极想办法加以经营,提高它的生长量,把好的林子培育出来,它仍旧应该成为我们国家主要用材林基地。我们这片温带森林和欧洲横向比,并不比欧洲差,为什么他们的森林年生长量可到每公顷6—7立方米,而我们总是停留3立方米左右,甚至还不到。这是向温家宝总理汇报的报告。到现在,国家林业局还是把我们这个报告作为天然林保护政策应该怎么做的主要参考。
  谁来提高森林生产力
  看来天然林保护10年不够,我们提出20—40年的延期。但是,天然林保护不能像现在这么个被动的保护法。这引起了我的担忧。我年纪已经大了,做不动了,可我要呼吁,呼吁大家做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工作,让森林既发挥生态效益又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如果从生态效益角度,你把它全部更新了,留下来,因为这里更新还是很容易的。不管树种,不管杂木,那是很容易的,省事。把大量的林子都变成公益林了,拿国家的补助,自己就可以不做工作了,这个不行。所以,长期以来我有这个担忧。
图片说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左二)在丹青河林场考察。范建摄
范建 白秀萍 科技日报 2010-09-16

关键词 科技  创新  生态  生物多样性  森林资源  森林保护  天然林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