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天清气爽。
经过几场秋雨的滋润,爱华林场樟子松林下的赤松茸争先恐后地从一垄垄“温床”中冒出头来,长势喜人;在今春种植的黄芪基地,随手拔起一根黄芪,主根已有大拇指粗;木耳栽培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收、晾晒;林下养殖基地内,一群群藏香猪、大白鹅正尽情撒欢儿……
近年来,克东县以林长制为引领,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抓好森林资源管护的同时,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林下产业多点开花、生机勃勃的态势。
赤松茸产业效益可观
在高大的樟子松林下,适宜的温度、适度的光照、无污染的水土为赤松茸生长提供了良好的仿野生环境。
2022年,克东县爱华林场引进黑龙江云飞珍菌农业有限公司,利用林间闲置空地首期发展200亩赤松茸栽培。公司负责人季云飞介绍说,赤松茸按等内菇、等外菇分级销售,等内菇能占到总产量的50%左右,综合算下来,亩产量可达3000公斤,亩产值能达到3万元。在位于北纬47°的克东县,6—10月是赤松茸采收期,刚好与南方赤松茸形成“反季”销售,目前鲜品市场供不应求。
克东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闫凤和说,发展赤松茸产业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兼具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绿色产业。
赤松茸一茬茬出菇,直到基料营养被“吃”没。林间一垄垄的基料以秸秆、玉米芯、稻壳等“没人稀罕”的农林废弃物为主经发酵制成,不仅为赤松茸生长提供了“温床”,还有效避免了焚烧秸秆污染环境。
栽培赤松茸对林木生长也有好处。赤松茸是一种草腐菌,基料会被逐渐分解成有机质,栽培过赤松茸的废料可以直接还田,能提高林地土壤的肥力,促进树木生长,实现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良性循环。
公司从基地建设、管理到采收,有力带动了附近村屯农民就业,多时雇工有100多人。德胜村靠山屯村民曾力君正在基地采收,只见他握住赤松茸粗壮的菌柄,轻轻一晃便采了下来,再按个头大小轻轻地摆进篮筐。“这活儿不累人,在林子里干活也不热,还离家近。”他说,“一天工钱150元,干上一夏天,收入1.5万元不成问题,比出去打工可强多了。”
林场职工创业热情高涨
“要干给职工看,才能带动职工干。”爱华林场党总支书记吴雪飞说。
今年,在云飞公司的帮助下,爱华林场也发展了20亩赤松茸示范基地,现在就已经有职工提出了明年想参与的意愿。今后,林场还将进一步发展赤松茸加工产业,生产速冻切片、腌制品、酱、粉等赤松茸加工产品,实现全年销售。通过“企业+林场+职工+农户”的模式,实现企业发展、林场增收、职工致富、农户就业的多方共赢。
走进爱华林场,街道整洁,庭院美观,职工身上有股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儿。有人搞木耳栽培,有人搞林下养殖,有人种植中草药,还有人不断试种新品种、尝试新业态。
爱华林场产业办主任李维臣在林场已经工作了29年,讲起林场的今昔对比无限感慨:“国有林场改革以前,我们的收入主要靠伐木,卖不出多少钱,到2018年林场改制前夕,像我这样的老职工,每月工资才900元,勉强维持温饱,跟人说话都没底气,哪有什么精气神儿?”天然林停止商业性采伐以及国有林场改革后,林场职工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在岗职工工资涨到每月4000多元,岗下职工分得了土地,生活有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齐全,日子有了盼头,干事创业的热情迸发了出来。
李维臣带头发展起黑木耳栽培产业。在他的木耳栽培基地,整齐摆放的菌棒一眼望不到头,每一行都有地喷灌溉设施,确保每一根菌棒“雨露均沾”。菌棒顶端密密匝匝的木耳像一朵朵盛开的“黑牡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水润的光泽。
“我们掌握的技术比较成熟,发菌快、杂菌少,加上林场的空气、水、环境好,生产的木耳无污染、无农残,收购价比大田木耳的收购价至少高出20%。”据他介绍,每亩地摆放大约1万根菌棒,经营成本在2万元左右,亩收入3.5万元,每亩纯收入在1.5万元左右。“现在再有人问起‘你是哪儿的’,我们都会骄傲地说‘林场的’!”
吴雪飞说,爱华林场职工在县城有一套房、场部有一套房,有的还保留着过去居住的农家院,几乎家家有产业、家家都有小汽车。林场常住人口135户267人,人口流失较少,大家都愿意留在当地发展产业。
“爱华林场是克东县林下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闫凤和说,目前,全县已发展中草药种植1万余亩、木耳栽培425万袋,林下养殖黑猪和藏香猪1200头、养鹅1.8万只、养鸡1万只、养蜜蜂360箱,统筹规划建设2000亩赤松茸栽培基地,即将再引进1.5万羽鸡进一步扩大林下养殖规模,林果采摘、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业态也正在兴起。
中国绿色时报 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