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遥看沙场草色新——内蒙古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



开鲁县“羊草小镇” 苑庆飞摄

  风起于青萍之末。
  从一株摇晃着的小草开始,风在大地上生成,逐渐吹向遥远的旷野。
  曾几何时,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科尔沁大地是风吹草低、水草丰美之地,过度开垦放牧让如画般的草原逐渐出现裸斑,继而面积扩大连成一片片沙丘,最终变成全国最大的沙地之一科尔沁沙地。辽水之源西拉木伦河横亘、流淌在科尔沁沙地,而西拉木伦河的发源地则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沙地。
  当草原变为沙地,大风来临时卷起贫瘠土地上的表土吹蚀、搬运,甚至还能把沙粒带到东北、华北地区,形成沙尘暴天气,严重侵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风劲吹沙场鸣镝。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指出,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
  一场关于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的歼灭战在这里吹响了号角。
  “乔灌草结合,草是底色”
  什么是沙地?
  沙地的地理学概念主要指分布于干旱、极干旱地区以外的沙质土地中以固定、半固定沙丘或以沙质覆盖为主的区域。我国地理学界把降水200—400毫米的半干旱地区和400—600毫米的半湿润地区、温度条件跨越暖温带和温带区、植被生物带自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干草原地区的类沙漠景观称为沙地。
  简言之,与自然形成的沙漠不同,人为因素对沙地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在气候变化这个“先天不足”的前提下,过度放牧、滥采滥垦、滥用水资源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沙地形成和扩大化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沙治沙措施主要功能在于消减风速、固定地表流沙。
  “防沙治沙,不能脱离科尔沁沙地形成的历史原因,一定要从空间上把沙化土地和退化土地分开。”内蒙古自治区林草监测规划院院长刘爱军呼吁,“可以把浑善达克沙地恢复成稀树草原,间或带有稀疏的乔木,这就是它原本的样子。乔灌草结合,草是底色。”
  位于通辽市开鲁县的小街基镇,过去曾是连片的沙化土地、盐碱地,生态修复治理任务较重。“那时候这里风沙大,盐碱化严重的地里植物很难生长。”小街基镇镇长苑庆飞说。
  “开鲁”,为开垦、开发东扎鲁特旗、西扎鲁特旗和阿鲁科尔沁旗“三鲁”地区之意。历史上,人为开垦土地让这里的草场退化沙化盐碱化严重。一些一年生植物,春播时耕翻土壤易引起沙尘,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一棵小小的羊草,让这里的生态修复有了新的变化。
  羊草,又称碱草。学名叫Leymus chinensis(中国赖草),因为牛羊爱吃,也被叫作羊草。其品质好、适口性好,是草食家畜的主粮。
  作为沙化草原生态修复的优质草种,羊草有一个特殊器官——横走根茎。
  一棵羊草有主茎有分蘖,地下还有横着生长的根茎。横走根茎生长时会不断产生根茎芽并伸出地面,继而形成一个又一个新的植株。新的植株再次复制,又会产生主茎、分蘖、横走根茎,羊草如此繁殖下去,会在草原上从点到线、再扩展到面,形成网状,而横走根茎是草原生态修复的优异性状。当羊草恢复成优势种的时候,地上盖度和生物量会明显增加,地下根网密布,退化草地的碳汇也会随之增多。
  2019年,小街基镇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公社团队合作,发展多年生优质中科羊草,发挥羊草在防风固沙、盐碱地治理、毒害草修复等方面的特殊作用,规划建成全国最大的羊草种子繁育基地,打造全国首个“羊草小镇”。
  “经过4年羊草种植,小街基镇中科羊草种子扩繁基地种植面积达到了4.2万亩。减少了95%以上土壤风蚀,外来入侵毒害草长刺蒺藜草的数量也大幅减少。种植羊草地面与无草皮地面相比,地面径流量减少40%以上,冲刷量减少70%以上。”苑庆飞说。
  两大沙地与传统放牧区高度耦合,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统筹谋划沙化土地保护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维护农牧民切身利益,成为林草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而羊草在防风固沙的同时,也能增加当地农牧民的收入。
  生长旺盛期的羊草每亩一年可收获一茬草籽、两茬干草,亩效益可达1800元。而播种后的羊草可以生长约30年,每年仅需投入田间管理的成本。羊草逐渐发挥出了优质牧草的生态、饲用、景观等综合价值,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生态修复优先,经济效益跟进。要因地制宜,推广种植羊草等适生草种,形成产业链模式。要采取科学有效的修复方式,在重点区域集中力量,提高造林种草成活率和水资源利用率。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大力发展节水林草。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坚持乔灌草相结合,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及防风固沙沙漠锁边林草带等。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人努力,天也帮忙”
  一株穗状花絮的小草在随风摇曳,紫色的外衣格外醒目。
  “这是地榆,一种中生植物,看见它就说明这个地方的水热条件好。”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草原管理处副处长姚蒙说。水热条件优越,一般是指雨热同期,降水偏多,气候湿热,适合植物生长。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沙化土地面积较大。站在正蓝旗额尔登达来飞播造林综合治理区,可以看到黄柳、杨柴和多年生牧草茂盛生长,昔日的流沙已被完全控制。
  飞播造林主要以人工模拟天然落种为理论基础,利用飞机把林木种子播撒在一定地段上,集飞、封、补、管等综合营林作业措施于一体,以恢复、改善和扩大地表植被为目的的营林技术措施,是实现大面积沙地绿化治理的有效办法,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省劳力的特点。
  而飞播造林的关键是掌握好雨情,抓住天气有利时机。
  “在流动沙地上做好沙障等地面处理措施,在雨季前播种,给种子一段覆土的时间,到雨季就会生根发芽,提高治理效果。”锡林郭勒盟林草局高级工程师巩和平说。“人努力,天也帮忙。近年来的飞播造林效果良好。”
  自2000年以来,正蓝旗累计完成飞播造林任务近117万亩,涉及全旗各苏木镇50多个嘎查的重度沙化土地。飞播区植被覆盖度从10%提高到40%,流动沙丘趋于固定或半固定,局部地区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有效阻挡了沙漠的前侵扩张,逐步筑起祖国北疆的“绿色屏障”。
  与正蓝旗相邻的多伦县,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内蒙古自治区距北京最近的旗县,也是海河流域滦河水系的源头和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数一下,这棵樟子松多少岁了?”
  按照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防护林学研究团队宋立宁研究员刚教我的数轮生枝的方法,我开始数起樟子松轮生枝的环数,一共15环,一环就是一岁。
  “还得再加3岁,树种下的时候应该已经生长了一段时间,这棵樟子松大约18岁了。”宋立宁说。
  走进多伦县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基地,一片片樟子松林错落有致地覆盖在曾经的沙地之上,将松散的沙土牢牢锁住。这一系列成果,源于2000年国家在浑善达克沙地率先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程。
  “据2000年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全县风蚀沙化面积达33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7%,形成东西走向的3条大沙带,并快速扩展蔓延。全县有50%的耕地弃荒无法耕种,森林覆盖率仅为6.8%。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威胁着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也给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多伦县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的左鸿飞回忆道。
  2000年以来,多伦县把变黄天为蓝天作为首要任务,开始大规模实施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多措并举对沙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使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10年启动实施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137万亩。2018年启动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建设工作。通过20多年的持续建设,多伦县林地面积由2000年的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2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37.9%。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大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力度。坚持自然恢复和工程治理相结合,采取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工程固沙等方式,遵循植被生长规律,有效遏制了沙地的扩展蔓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土地沙化扩展趋势得到整体控制,生态防护体系初步形成。目前,一些飞播区已能进行采种、采条、打草等综合利用,形成了沙区新的后续产业基地。
  “杭盖,天堂般的杭盖”
  仲夏时节,热风拂过沙地。
  驱车行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刚刚贯通不久的穿沙公路“阿浩线”上,道路两旁成片的草方格锁住了起伏的沙地,颇为震撼。
  为了一窥这种被当地人称为“翁牛特魔方”的草方格的全貌,记者徒步走上了一个沙丘,风沙随即从鞋子的缝隙灌入。在松软的沙地上行走,感觉双脚被卸掉很多力气。望着刚刚踩下的深浅不一的脚印,记者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林草人防沙治沙的艰辛场面。
  浑善达克、科尔沁两大沙地从赤峰市穿境而过,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市总土地面积近1/5,如何让漫漫黄沙覆盖上片片绿色?
  “以路治沙。”赤峰市翁牛特旗林林草局副局长乌华给出了解决方案。
  眼前的这条穿沙公路“阿浩线”,就是翁牛特旗实施“以路治沙”工程以来的第13条穿沙公路,总长度15.1公里,沿着这条路可以更深入科尔沁沙地。
  从过去为修路、护路而治沙到现在为治沙而修路,乌华和他的团队在多年实践中探索出了穿沙修路、切割治理等治沙方法,大力推行“以路治沙”模式。
  通过这一模式,将翁牛特旗境内的沙化土地分割成十几个片区,结合主要交通干线和穿沙公路,形成沙地公路网,将沙地细化分割成“翁牛特魔方”,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格局。采用“阻护结合”的配置方式,与线路平行设置宽窄不一、条数不等的林带,构建带状绿色屏障,形成了以固为主、固阻结合、兼有疏导作用的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沙治沙体系。
  “我们累计修建穿沙公路是13条,总长度达398.5公里,探索总结‘以路治沙’‘依路致富’的模式,累计在穿沙公路沿线治理沙地331万亩,公路网格实施稻草网格固沙近23.7万亩,共3958.8万个‘翁牛特魔方’。这个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治沙的物资运输,第二个特点就是方便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乌华说。
  目前,在各治沙公路两侧,用稻草做成的草方格沙障以及固沙且抗旱的柠条、黄柳和葱郁的樟子松林已将漫漫黄沙牢牢锁住,绿色沿着公路两侧向外延伸。
  见微知著,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效模式和先进人物。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治理,正在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内蒙古自治区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也有更多的绿色路径等待探索实践。
  “‘三北’工程已被纳入国家重大战略,党中央将防沙治沙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歼灭战。”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陈永泉表示。
  汽车沿着穿沙公路前行,两旁生长的樟子松林挺拔葱郁,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孩子出生的时候,我给他起名叫杭盖。”陈永泉说。
  “杭盖,蒙古语‘天堂’的意思。“杭盖,天堂般的杭盖”。”记者随即回应。
  “这个解释太笼统,不是一个词能说清楚的。”说着,他便拿出手机搜出了具体的解释:有河流从密林深山中发源,滋养山下的草地,山林、河流与草原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就是牧民眼里天堂般的杭盖。
  车窗外,草与树不时闪过。
            中国绿色时报 2023-08-24

关键词 科尔沁  浑善达克  沙地  荒漠化  防沙治沙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