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华南沿海的“红树林人”


























——记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个人、我院红树林专家郑松发
  郑松发,男,51岁。现任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红树林项目组首席专家、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大学毕业分配至热林所工作至今。先后参加和主持红树林研究课题10多个,其中“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和经营技术研究”分别获林业部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南清澜港红树林发展动态研究”获广东省林业局和广东省科技进步第二、三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两本,译著一本。其中“三种红树林乔木树种在灌木群落中定居和竞争的研究”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珠海市红树林资源调查报告”获珠海市首届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曾被评为中国林科院先进工作者,2008年荣获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实现梦想
红树林是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肩负优化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有着无可比拟的生态价值,在防浪护岸、维持海岸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是我国沿海区域生态平衡最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之一,尤其红树林生态系统产生的生态学、经济、社会、文化、再造功能及其他价值,已在我国和世界受到广泛的重视,被誉为“海底森林”,“水上绿洲”。
  波涛汹涌的大海边能营造起郁郁葱葱防灾减灾的红树林“绿色长城”吗?
  怀揣疑问,郑松发开始不停地实践和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全国红树林资源分布规律、人工造林、残次林改造等关键技术和理论以及科学管理的潜心研究及示范推广中。
  郑松发调查得知,近半个世纪来,红树林被掠夺性采伐和低效能利用,特别是近10多年来,受房地产开发、填海造地、工业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红树林面积锐减。据统计,全国红树林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初的42001公顷减少到90年代初的15213公顷,不到世界红树林总面积的1‰。近年来,红树林保护受到重视,面积有所增加,目前已达23341公顷,但仍不到我国历史最高时期的1/10。曾为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广东省,也从50年代初的21289公顷减少到90年代的3813公顷。特别是珠江口海区,红树林面积已减少了3/4。大面积的红树林减少引发了一连串的海岸带生态问题:导致红树林自身生长退化和生存危机,幸存下来的约有80%为次生灌丛;拟海桑、海南海桑、红榄李、水椰等物种濒临灭绝;导致海岸带生态环境恶化,很多生物失去栖息地,渔业资源减少,防灾能力下降,损失惨重;引致海水资源质量及一系列相关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丧失和削弱。郑松发认为,长此下去,必将因严重的海岸生态问题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严峻的现实,让郑松发格外心焦,作为专业人士,他感到责任重大,因此他始终把目光瞄准在红树林领域,时刻准备为满足国家海防林建设的需要。机会终于到来,上世纪90年代初,人工种植红树林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郑松发与其课题组成员一道先后连续参加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AO亚太地区研究合作、美国太平洋林业研究所在Kosrea岛的研究合作、“948”外引专项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攻克红树林恢复与重建难关。
  由于长年累月奔波在外、浸泡在海水里,面孔长年黝黑,身上常常沾满海泥,走在路上,引来一双双异样的眼光,熟悉他的人亲切地称他为“红树林人”。20多年,始终如一,足迹遍布华南沿海,汗水洒遍各地海滩,硬是让许多光秃秃的海滩披上了可喜的绿装,他的梦想终于实现。在实现梦想的同时,亦不忘总结经验教训,撰写理论文章,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出版红树林专著3部,相继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林业部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推广应用
  郑松发坚持走理论联系实际、研产结合的道路,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他对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必须首先找到一个稳固的结合点,而这个结合点存在于社会综合文明程度较高的地区。近十年来,他率领课题组奔走于广东沿海发达地区,努力实践这一理念,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如科技宣传活动月、学术研讨等积极呼吁、宣传保护和发展沿海红树林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获得广东多个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资助。1998年至今,累计获得不同地区政府部门资助金额达850多万元,同时充分发挥自身课题组的技术优势和团队协作精神,运用红树林生态工程学方法精心规划设计,在广东珠海、番禺、南沙、中山、台山和电白等地示范推广红树林15000多亩。其中,珠海淇澳岛约8100亩,为我国目前最大的连片人工红树林区,1999年以前,淇澳岛只有483亩天然红树林,现以成为热带林业研究所集基础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红树林综合研究基地,成为珠海市的生态品牌。跟踪调查显示,该地红树林生态恢复重建仅过两年,鸟类就增加了5种,吸引各界人士前往参观、考察、研究和学习,观后无不拍手称赞。电白水东湾营建连片红树林5560亩,目前也已成为沿海红树林生态建设的典范,2007年4月,广东省委副书记和广东省林业局局长在电白县支持召开了全省沿海防护林建设工作会议,全面推广电白县水东湾困难立地条件下建立大面积红树林的成功经验。到目前为止,在其它地区辐射推广红树林10000余亩。
  大面积营建的红树林每年都在发挥着很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有国外学者研究全球16种生态系统产品及服务的经济价值时,得出红树林湿地排第4位,产值为9930美元/hm2•a(仅包括废水处理、娱乐、食品、生境与避难所、原材料等价值)。我国学者于2000年估算广西红树林湿地的木材、果实、近海渔业、减少风暴潮损失、维护海堤、保护耕地、防止侵蚀、保持肥力及绿肥、产生氧气、净化空气水体、维持林区动物等效益为59458.98元/hm2•a。按此推算,郑松发与其课题组成员一道直接和辐射推广的两万多亩红树林每年可为社会创造效益8000万元以上。
  技术创新
  近几年来,在进一步推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大面积推广红树林进程中,郑松发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在解决“外来灾害性植物大米草的控制、人为控水条件下的基围鱼塘造林、深水裸滩造林、高盐度环境下的造林”等难题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迅即应用于生产实际中,实现了研究成果转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压缩。
  1962年,我国派员赴荷兰和英国考察后,引入大米草草苗和种子种于我国海滩。大米草繁殖力极强,从南到北正以惊人的速度滋生、蔓延,所到之处,很少有其它生物生存空间,致使红树林湿地资源的保存和发展受到威胁。郑松发等观察发现,鸟类也不喜欢在纯净、茂密的大米草群落中停留,采用铲除、压埋、除草剂喷杀等方法都无法把其根除,成为众所周知的控制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郑松发深入草海实地调研,与协作人员风餐露宿,经反复对比试验,终于找到了利用人工引入速生红树植物的方法,可以成功控制大米草的生长与蔓延。此法简单、有效、无污染,能给鸟类提供健康生境,促进海洋生物增长,对保护海岸带、创造海岸带美丽景观,解决多年来关于“大米草影响海洋生物和鸟类栖息环境、诱发赤潮和诸多种红树植物生存”等突出生态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众所周知,在基围鱼塘控水条件下营造红树林,目前尚属新课题。郑松发与其课题组成员一道,通过两个实验地点约200hm2基围鱼塘的造林试验得出:对基围鱼塘内部的滩地进行改造,调节鱼塘水位到适当高度,可以解决养殖需要的水深条件与红树林生存的矛盾,还能美化环境,保护鱼塘堤围,红树林产生的凋落物又能增加海产品的产量,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已大面积成功地应用于广州市南沙区基围鱼塘的红树林营造中。
  同样,采取“平均海平面–1m的深水裸滩造林”的技术方法,可大幅度增加红树林的发展面积。筛选及推广抗高盐度的速生红树林树种拉关木,使高盐度地区造林不成问题。这些创新成果在华南沿海红树林的大规模恢复与重建中发挥重要的科技支撑与示范作用。
  目前,郑松发正率领红树林专家组以更加扎实的步伐和坚强的意志,孜孜以求,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争取为构建华南沿海更加高效的红树林“海岸卫士”做出更多贡献。(王建兰/采写 热林所/素材提供)
中国林科院宣传中心 热林所(04-06-2008)

关键词 生态  生物多样性  科技  绿化  造林  沿海防护林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