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lyqk008466
中文标题
沙地长柄扁桃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
1.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59;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 杨凌 712100;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4.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190
期刊名称
林业科技通讯
年份
2020
卷号
0
期号
4
栏目名称
学术研究
中文摘要
回顾了长柄扁桃(Amygdalus predunculata Pall.)在种质资源与分布、种苗繁育与引种栽培、植物形态学与生理学特性和综合效益等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针对长柄扁桃当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提出应加强长柄扁桃林地蒸散耗水规律及水量平衡过程、适宜栽植密度及田间优化管理等3个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加快推进长柄扁桃研究,服务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及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沙地
长柄扁桃
Amygdalus predunculata Pall.
生态效益
水量平衡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01243,41601221),聊城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318051748),聊城大学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26312171007)。
起始页码
20
截止页码
26
作者简介
孙树臣(1984-),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土壤水分运动与植物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通讯作者介绍
邵明安(1956-),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物理学研究。E-mail:mashao@ms.iswc.ac.cn
E-mail
mashao@ms.iswc.ac.cn
分类号
S662.9
DOI
10.13456/j.cnki.lykt.2019.03.18.0005
参考文献
[1] 郭春会, 罗梦, 马玉华, 等. 沙地濒危植物长柄扁桃特性研究进展[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3(12):125-129.
[2] 李聪, 李国平, 陈俏, 等. 长柄扁桃油脂肪酸成分分析[J]. 中国油脂, 2010, 35(4):77-79.
[3] 许新桥, 王伟, 褚建民. 毛乌素沙地长柄扁桃31个优良单株坚果核仁脂肪酸组成变异分析[J]. 林业科学, 2015, 51(7):142-147.
[4] 施智宝, 史社强, 杨涛, 等. 浅谈优良治沙与油料灌木树种长柄扁桃的开发与利用[J]. 陕西林业科技, 2015(1):26-29.
[5] 张应龙, 申烨华, 郭春会, 等. 长柄扁桃在治沙固沙中的应用[P]. 中国发明专利, CN101485274A, 2009-07-22.
[6] Chu JM, Xu XQ, Zhang YL. Production and properties of biodiesel produced from Amygdalus pedunculata Pall.[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3, 134(4):374-376.
[7] 白迎春, 石松利, 吴培赛, 等. 长柄扁桃种仁水煎液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脂质过氧化和肝功能的影响[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 27(1):30-33.
[8] 李登武, 党坤良, 温仲明. 黄土高原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中的珍稀濒危植物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24(13):2321-2328.
[9] 潘晓云, 王根轩, 曹孜义. 扁桃在我国的适宜气候生态引种区研究[J]. 生态学报, 2000, 20(6):1069-1075.
[10] 汪祖华, 庄恩及. 中国果树志——桃卷[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79-85.
[11] Martínez-Gómez P, Arulsekar S, Potter D, et al. Relationships among peach, almond, and related species as detected by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 2003, 128(5):667-671.
[12] 邱蓉, 程中平, 王章利. 中国扁桃亚属植物亲缘关系及其演化途径研究[J]. 园艺学报, 2012, 39(2):205-214.
[13] 李晓辰, 马松梅. 濒危植物长柄扁桃的遗传变异格局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7, 37(7):1278-1285.
[14] 梅立新, 刘文倩, 魏钰, 等. 中国扁桃资源与利用价值分析[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 29(1):69-72.
[15] 褚建民, 李毅夫, 张雷, 等. 濒危物种长柄扁桃的潜在分布与保护策略[J]. 生物多样性, 2017, 25(8):799-806.
[16] 乌日途, 宋玉和, 孟福盛, 等.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内蒙古卷)[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146-153.
[17] 蒋宝, 郭春会, 梅立新, 等. 沙地植物长柄扁桃抗旱性的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6(5):92-102.
[18] 符雅儒, 万子俊. 沙地植物柄扁桃的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1996, 16(5):19-23.
[19] 马小卫, 郭春会, 罗梦. 核壳、盐和水分胁迫对长柄扁桃种子萌发的影响[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6, 21(4):69-72.
[20] 杨涛, 施智宝, 李剑, 等. 本油料灌木长柄扁桃和柄扁桃种子发芽及生长特性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 2015(1):14-18.
[21] 纳米拉, 闫伟, 张文泉, 等. 濒危植物长柄扁桃种子萌发特性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3(5-6):80-83.
[22] 孙占育, 曹彬, 李红芳, 等. 长柄扁桃开放式组培试验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0):67-67+69.
[23] 孙占育, 郭春会, 孙志强, 等. 长柄扁桃试管苗诱导生根的初步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0, 25(3):87-89.
[24] 李永华, 朱强. 长柄扁桃种子生物学特性及不同浓度赤霉素对其生长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14(10):107-110.
[25] 鲁春艳, 井赵斌, 冯喜兵, 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长柄扁桃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 30(5):118-125.
[26] 郭丽珠, 陈邦, 周攀, 等. 硝酸镧对长柄扁桃试管苗生根的影响[J]. 中国稀土学报, 2014, 32(5):628-635.
[27] 杜涓, 叶航, 宫静静, 等. 长柄扁桃绿枝扦插生根试验[J]. 中国果树, 2009(3):30-32.
[28] 王娅丽, 王钰, 许楠. 长柄扁桃扦插繁育技术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 2013(1):39-40.
[29] 张佳. 长柄扁桃育苗技术试验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3, 19(12):56-57.
[30] 郑松州, 汪季, 张利文, 等. 科尔沁沙地几种经济植物耗水特征研究[J]. 北方园艺, 2013(16):64-68.
[31] 罗凤敏, 张利文, 高永, 等. 科尔沁沙地幼龄长柄扁桃生长特性对施肥的响应[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 11(6):87-92.
[32] 黄雅茹, 崔向新, 马迎宾, 等. 半干旱地区多因素保水措施对土壤水分及造林成活率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14, 34(5):166-169.
[33] 毕宇, 曹志伟, 李文艳, 等. 长柄扁桃引种造林试验初报[J]. 防护林科技, 2017(10):52-54.
[34] 罗梦, 郭春会, 马小卫. 水分胁迫对长柄扁桃叶片含水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24(6):103-106.
[35] 罗树伟, 郭春会, 张国庆. 神木与杨凌地区长柄扁桃光合特性与生物学特性比较[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27(5):196-202.
[36] 郭改改, 封斌, 麻保林, 等. 不同区域长柄扁桃抗旱性的研究[J]. 植物科学学报, 2013, 31(4):360-369.
[37] 郭改改, 封斌, 麻保林, 等. 不同区域长柄扁桃叶片解剖结构及其抗旱性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13, 33(4):720-728.
[38] 左丝雨, 乌云塔娜, 朱绪春, 等. 濒危野生长柄扁桃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 35(11):61-67.
[39] 柳江群, 尹明宇, 左丝雨, 等. 长柄扁桃天然种群表型变异[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10):1091-1102.
[40] 敖日格尔, 斯琴巴特尔. 3种不同生活型植物幼苗水分生理特征的比较研究[J].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3, 29(1):5-9.
[41] 杨江山, 常永义, 种培芳. 3个樱桃品种光合特性比较研究[J]. 园艺学报, 2005, 32(5):773-777.
[42] 时慧君, 杜峰, 张兴昌. 毛乌素沙地几种主要植物的光合特性[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0, 25(4):29-34.
[43] 罗树伟, 郭春会, 张国庆, 等. 沙地植物长柄扁桃光合特性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8(1):125-132.
[44] 魏钰, 郭春会, 张国庆, 等. 我国几个扁桃种抗寒性的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6):99-106.
[45] 张笑颜, 朱立新, 贾克功. 5种核果类果树的耐盐性与抗盐性分析[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8, 23(2):19-23.
[46] 丁洁, 贾克功, 叶航, 等. 几种核果类果树耐酸性与抗酸性的研究[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8, 23(2):9-12.
[47] 王灵燕, 朱立新, 贾克功. 几种李属植物对花生根结线虫的抗性[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13(5):24-28.
[48] 刘长红, 李辉, 叶航, 等. 长柄扁桃对根癌病的抗性研究[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9, 24(3):14-16.
[49] 刘美英, 金永昌, 刘金善, 等. 复垦模式对采煤沉陷复垦区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12):170-174.
[50] 金永昌, 刘美英, 刘金善, 等. 复垦模式对采煤沉陷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 31(11):105-109.
[51] 王燕, 魏蔚, 董发昕, 等. 长柄扁桃仁的营养成分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1):59-62.
[52] 侯国峰, 李聪, 陈邦, 等. 不同产地长柄扁桃种仁成分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14, 34(9):1843-1848.
[53] Sze-Tao KWC, Sathe SK. Functional properties and in vitro digestibility of almond (Puruns amygdalus L.) protein isolate[J]. Food Chemistry, 2000, 69(2):153-160.
[54] 姜仲茂, 乌云塔娜, 王森, 等. 不同产地野生长柄扁桃仁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评价[J]. 食品科学, 2016, 37(4):77-82.
[55] 姜仲茂, 朱绪春, 宋倩, 等. 4种扁桃亚属植物种仁蛋白及其功能特性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5(3):154-160+169.
[56] 雷根虎, 刘丽婷, 韩超, 等. 沙地濒危植物长柄扁桃仁中维生素E含量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5):777-779.
[57] 闫军, 王瑛瑶, 申烨华, 等. 提取方法对长柄扁桃油稳定性及货架期的影响[J]. 中国粮油学报, 2017, 32(4):93-97+102.
[58] 李冰, 李洋, 许宁侠, 等. 氯化锌活化法制备长柄扁桃壳活性炭[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0(5):806-810.
[59] 元艺兰.郁李仁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13):1987-1988.
[60] Perez JJ. Amygdalin analogs for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J]. Future Medicinal Chemistry, 2013, 5(7):799-808.
[61] Chen LD, Wei W, Fu BJ, et 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review and perspective[J].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2007, 31(4):389-403.
[62] Berndtsson R, Chen H. Variability of soil water content along a transect in a desert area[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1994, 27(2):127-139.
[63] Xiao JF, Sun G, Chen JQ, et al. Carbon fluxes, evapotranspiration,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13(182-183):76-90.
[64] Wang B, Wen FX, Wu JT, et al. Vertical profiles of soil water content as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a small catchment on the hilly-gully Loess Plateau[J].PloS one, 2014, 9(10):e109546.
[65] Wang YQ, Shao MA, Shao HB.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dried soil layers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0, 381(1-2):9-17.
[66] Wang YQ, Shao MA, Zhu YJ.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plant characteristics on dried soil layers in different climatic regions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11, 151(4):437-448.
[67] Czerepko J. A long-term study of successional dynamic in the forest wetlands[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8, 255(3-4):630-642.
[68] Wang L, Wei SP, Shao HB, et al. Simulated water balance of forest and farmland in the hill and gully reg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Plant Biosystems, 2012, 146(1):226-243.
PDF全文
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