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十三五”优秀成果汇编报道6



图 围垦恢复区水位对芦苇湿地甲烷排放具有重要影响
(WD0、WD 1、WD2和WD3表示的水位深度分别为0 cm,10 cm,20 cm,35 cm)


湿地生态学——杭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和甲烷排放的围垦效应
杭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和甲烷排放的围垦效应
Reclamation effec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methane emissions in Hangzhou Bay coastal wetland
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碳循环研究是理解这种变化机制的根本途径。湿地是重要的碳库,人为活动则影响其碳的“源-汇”过程,尤其是在滨海地区。但目前,对围垦这一特殊的人为活动对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和甲烷排放的影响研究较少。
在中国林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AFYBB2014MA002)的支持下,为揭示滨海湿地人为围垦效应,项目在杭州湾典型围垦和自然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温室气体甲烷排放通量特征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论文发表于《PloS ONE》、《Environmental Progress & Sustainable Energy》、《生态学报》等期刊。
研究表明:杭州湾自然湿地植被演替、外来物种入侵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组分变化产生影响,总体上入侵种互花米草潮滩土壤SOC、DOC和LFOM高于芦苇、海三棱藨草和裸滩。围垦区不同时期(10,40,60,120 a以上)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总体上随围垦时间增加,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呈增加趋势,但其稳定性有所下降。自然湿地CH4排放具有显著的季节动态,夏季是其排放高峰,平均CH4排放通量表现为互花米草潮滩最高。滨海围垦恢复湿地增加土壤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围垦芦苇湿地水位高度(0 cm、10 cm、20 cm和35 cm)对CH4排放具有重要影响,在芦苇生长旺盛期CH4排放通量随着水位升高逐渐增加。分析表明,甲烷排放通量与气温、土温、水温及地上生物量显著正相关;甲烷排放通量受土壤SOC含量影响,特别是与DOC呈显著线性相关,说明湿地CH4排放通量受控于土壤温度和底物供应。项目组进一步开展了模拟围垦驱动下水分、盐分变化,人为外源碳添加等效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探讨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土壤产甲烷能力及甲烷排放的耦合关系。
中国林科院科技处 2021-04-25

关键词 院基金  科技成果  科技创新  荒漠化  荒漠生态系统  生态效益  防风固沙  土壤保育  固碳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