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恩施天然红椿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



编号 zgly000153359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恩施天然红椿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

作者 汪洋  冷艳芝  苏长江  宋丛文  程德华  操英南  张敏  付翠林 

作者单位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湘潭市第一中学 

母体文献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年卷期 2016年01期

年份 2016 

分类号 S718.5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红椿  种群  空间结构  分布格局  天然种群 

文摘内容 红椿Toona ciliata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红椿为优势种的天然种群十分少见。对湖北省恩施州4个不同红椿天然种群设立样方调查。编制了红椿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对种群龄级数量进行动态预测,并对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以研究不同种群空间结构和分布格局的成因。结果显示:4个种群的人为干扰强度:T4>T1>T2>T3;4个种群结构动态指数Vpi分别为23.8%,34.0%,27.8%和32.3%,均为增长型。由于不同外界干扰强度,不同种群死亡率(qx)出现在龄级上推迟的现象;最高进入x龄级个体的生命期望(ex)值T3>T4>T1>T2。存活曲线不符合Deevey曲线,模拟符合三次函数曲线。25,50和100 m2取样面积上,方差/均值比率法的t检验、Morisita指数Iδ参数的F检验、负二项参数K值均表明:T1和T4种群为聚集分布,T2和T3种群为泊松分布。聚集强度T4>T1>T2>T3;拥挤程度:T1>T4>T3>T2。研究表明:红椿种群在自然状态下处于增长状态,潜在干扰影响时,仍表现为稳定种群。红椿天然种群以泊松分布为特征,聚集分布主要来源于人为干扰。适当人为干扰,可以促进红椿种群更新、物种保护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