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滇中退化山地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碳氮磷储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编号 zgly000171212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滇中退化山地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碳氮磷储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作者 何高迅  王越  彭淑娴  郭兆来  刘嫦娥  付登高  段昌群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云南省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20年13期

年份 2020 

分类号 S714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土壤化学计量学  植被恢复  退化山地  滇中地区 

文摘内容 植被恢复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存赋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广受关注,为了深入了解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碳、氮、磷储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择滇中地区退化山地飒马场流域具有代表性的4种不同修复阶段的典型植被(荒坡灌草丛、云南松林、针阔混交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下不同深度土壤中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储量和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退化山地的植被恢复显著改变土壤碳氮磷储存能力和化学计量比,这种改变作用整体上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在0—60 cm土层上,SOC储量在次生常绿阔叶林最高,达123.41 t/hm~2,其次是针阔混交林(115.69 t/hm~2)和云南松林(93.08 t/hm~2),荒坡灌草丛(89.56 t/hm~2)最低;TN储量针阔混交林(4.91 t/hm~2)>次生常绿阔叶林(4.58 t/hm~2)>云南松林(4.43 t/hm~2)>荒坡灌草丛(3.98 t/hm~2),4种植被类型间差异显著;TP储量云南松林最高(2.57 t/hm~2),次生常绿阔叶林(2.2 t/hm~2)最低;4种植被类型下土壤C/N介于15.77—30.18,C/P介于29.24—65.33,N/P介于1.28—2.68之间,在0—60 cm土层上均以次生常绿阔叶林最高。植被类型和土壤深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研究区的SOC、TN和TP储量和化学计量比。分析认为,退化山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磷储量和化学计量的影响过程复杂,修复演替进入到次生常绿阔叶林阶段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升,该地区植被修复主要受到氮的限制。研究表征了滇中退化环境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主要元素变化特征,为揭示植被恢复与土壤生态功能演变关系提供数据支持。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