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高寒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分布格局



编号 zgly000172924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高寒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分布格局

作者 刘立  胡飞龙  闫妍  卢晓强  李雪华  刘志民 

作者单位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  南宁师范大学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母体文献 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 2020,39(5)

页码 1409-1416

年份 2020 

分类号 Q94 

关键词 群落类型  根冠比  生物量碳密度  指数函数 

文摘内容 高寒草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境和生物资源,对高寒草原开展系统研究对于减缓气候变化与草原恢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以往研究主要针对高寒草原生物量碳开展整体评估,缺乏对不同群落类型间的定量比较。本文分析了高寒草原10种主要典型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分布格局以及对总生物量碳的贡献差异。结果表明:高寒草原面积为167.33×10^6hm^2,总生物量碳为1.53 Pg(1 Pg=1015g),其中地上生物量碳0.19 Pg,地下生物量碳1.34 Pg;紫花针茅、青藏苔草和紫花针茅-小蒿草群落面积大,生物量碳密度高,为高寒草原贡献了69.3%的生物量碳。高寒草原平均生物量碳密度为690.80 g C·m^-2,其中紫花针茅群落(196.14 g C·m^-2)和蔷薇群落(177.93 g C·m^-2)具有最高的地上生物量碳密度(AGC);蔷薇(1491.18 g C·m^-2)和紫花针茅-小蒿草群落(1306.51 g C·m^-2)则具有最高的地下生物量碳密度(BGC),且显著高于其他群落类型(P《0.05)。不同群落的BGC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格局存在较大差异,驼绒藜、盐爪爪、金露梅、紫花针茅、青藏苔草、紫花针茅-小蒿草、蔷薇、固沙草、砂生槐等群落的BGC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0~10 cm),分布曲线呈指数函数,而华扁穗草群落的BGC则集中在40~60 cm土壤层,分布曲线呈二次函数关系。对草原植物群落的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开展评估,可以提高生物量碳的估算精度,为草原生态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