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生态恢复对红壤侵蚀地土壤有机碳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编号 zgly000163643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生态恢复对红壤侵蚀地土壤有机碳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 江淼华  吕茂奎  林伟盛  谢锦升  杨玉盛 

作者单位 闽江学院海洋学院地理科学系  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8年13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S157.1 

关键词 颗粒态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碳分配模式  稳定性 

文摘内容 为了研究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组成与动态变化,选择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10 a和30 a的马尾松林为对象,以侵蚀裸地和次生林为对照,应用土壤有机碳物理分组方法,研究了侵蚀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粗颗粒态有机碳(cPOC)、细颗粒态有机碳(f POC)和矿质结合有机碳(MOC)含量及POC/MOC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生态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P<0.05),土壤中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也相应增加。生态恢复10 a,土壤有机碳主要以f POC形式积累,cPOC和MOC没有显著变化,其中0—10 cm土层POC占总土壤有机碳(SOC)比例高达64.1%,但稳定性较差。与恢复10 a相比,生态恢复至30 a时,0—10 cm土壤f POC含量相对不变,cPOC和MOC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10—20 cm土壤f POC和MOC增加量达到显著水平,而cPOC含量仍未显著增加,说明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固碳模式符合SOC饱和理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POC/MOC比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表层土壤大于亚表层土壤,说明随着生态恢复时间的增加,土壤有机碳稳定性逐渐提高,且亚表层土壤高于表层。因此,生态恢复对于侵蚀地碳固定的长期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