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植原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编号 zgly000163029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植原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 于少帅  徐启聪  林彩丽  王圣洁  田国忠 

作者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  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 

母体文献 生物多样性 

年卷期 2016年02期

年份 2016 

分类号 S432.4 

关键词 植原体  遗传变异  系统进化  分类鉴定  植物(介体昆虫)–植原体互作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 

文摘内容 植原体是引起众多植物病害的一类重要的无细胞壁的原核致病菌,其寄主种类多、危害面积广,对经济、环境等影响严重。大量研究表明植原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文就植原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作一概要评述,并对植原体遗传变异的研究技术、产生机制、与致病性关系等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作一展望。对已完成的5个植原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它们在大小、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皆存在显著差异,缺少很多标准代谢所需的基因。不同植原体中质粒的数量、大小和功能等也存在一定差异。植原体含有2个核糖体RNA编码基因,其序列在不同株系中的变异奠定了现今植原体分类鉴定的基础。对植原体蛋白编码基因如核糖体蛋白编码基因(rp)、蛋白延伸因子基因(tuf、fus A)、转运蛋白基因(sec Y、sec A)、效应子及非编码区序列如启动子、假基因等的深入研究可进一步揭示植原体更丰富的遗传变异特征。由于植原体分离培养困难,人们对其形态特征、生理代谢等了解甚少,因而全基因组测序、多位点序列分析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会成为植原体遗传变异研究的主要手段。植原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系统地阐明植原体遗传变异规律、系统进化特征及其与寄主(植物和昆虫)、生态环境间的互作和适应关系,并产生新的认识。这对于提高植原体的分类鉴定、致病机制、流行预测及病害防治等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