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采后葡萄果实营养对灰霉菌致病性的影响



编号 zgly000134754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采后葡萄果实营养对灰霉菌致病性的影响

作者 许玲  章炉军  冯琳燕  张晟瑜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  上海 200062 

母体文献 园艺学报 

年卷期 2008年01期

年份 2008 

分类号 S436.631 

关键词 葡萄  灰霉菌  采后致病性  果实营养  pH  PR蛋白 

文摘内容 以采后巨峰葡萄果实(Vitis uinifera L.‘Kyooho’)为试材,从葡萄的营养、pH、贮藏期生理状态以及环境温度对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生长发育和致病性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葡萄果实的营养和pH值适于灰霉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在葡萄营养培养基上灰霉菌与葡萄的其它采后致病菌,如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镰刀菌(Fusarium sp.)、芽枝霉(Cladodpor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ecium roseum)相比具有显著的生长优势。在pH 3.46的葡萄果汁上.灰霉菌分生孢子在0~35℃的温度范围内都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15~24℃,0℃培养48 h后分生孢子仍然有8.7%的萌发率。灰霉菌分生孢子在低温下萌发需要较低的pH条件,存pH 4的葡萄果汁中,4℃培养72 h后萌发率可达90%以上,高于pH 5~7的果汁。葡萄果实贮藏期的生理衰老状态与灰霉菌的侵染力存在着时序关系,即灰霉菌的侵染力随着葡萄果实贮藏期的延长而加强。受灰霉菌侵染后的葡萄果实产生过氧化物酶(POD)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均低于链格孢菌诱导的活性。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