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以1.95亿亩林地、1530万亩湿地、1750万亩草地保护监管为着力点,以582处自然保护地、216个国有林场、国际重要湿地洞庭湖和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建设为主抓手,强化林地和森林资源保护、扩大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范围、加强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全省生态保护事业开创新格局、实现新突破,奋力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南新画卷。
森林湿地草原资源管理
8月,浏阳市浏阳湖国有林场场长刘俊杰荣获“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称号,浏阳湖林场工作重心从生产经营转向生态建设、加快培育森林资源的事迹愈加广为人知。
浏阳湖林场面积29.1万亩,现有公益林20.4万亩,已划定国家储备林8.5万亩。2016年以来,林场转变森林经营理念,强化森林培育;5年时间,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覆盖率分别增至124.42万立方米、94.78%,2019—2021年连续3年获评全省国有林场质量管理“十佳林场”。
转向以公益林保护为主,全省国有林场面貌焕然一新。
湖南是全国首批11个生态公益林试点省份之一,2001年启动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截至2020年底,有省级以上公益林740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98亿立方米。
以保护为目的,全省各地加大了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力度。
郴州是湖南四大重点林区之一,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天然林955.65万亩。“十三五”期间,天然林累计补助1.9亿多元,省级以上公益林补助4.67亿元。
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和精华。湖南拥有天然林9116.57万亩,约占林地总面积的46%。
2016年启动天然商品林管护补助、天然林商业性停伐补助项目后,全省八成以上天然林已获省级以上补助。
2020年12月,《湖南省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印发,明确提出:到2025年,保护重点区域天然林与公益林管理实现并轨;到2035年,天然林生态系统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生态承载力显著提高;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以天然林为主体的健康稳定、物种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湖南,魅力湿地。湖南以“三湘四水”著称,湿地约占全省面积26%,其中除水稻田外的湿地面积1530万亩,已建立3处国际重要湿地、5处国家重要湿地,湿地保护率70.54%,重要湿地生境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均被纳入保护范围。
2018年10月,联合国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宣布常德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岳阳连续举办11届洞庭湖国际观鸟节,累计吸引30多个国家近100万人次参加;《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完成修订,长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湿地保护条例。
湖南也是南方草原资源大省。2018年湖南省草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省草原面积1750万亩,永州、邵阳、郴州、岳阳的草原面积位居前列。
10年来,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84.2%增至86.3%。为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修复,湖南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草原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退化草原治理面积42万亩,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根本遏制,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87%。
森林湿地和草原交织而成的优美生态画卷,尽在美丽湖南。
生物多样性保护
森林湿地草原保护力度空前、成效显著,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了优越条件。
浩瀚洞庭,麋鹿成群。1998年,长江遭遇特大洪水,10多只麋鹿从湖北石首天鹅洲逃逸至东洞庭湖区。20多年后,种群已突破200头,形成稳定的东洞庭湖亚群,成为洞庭湖中最年轻、发展潜力最大、野化程度最高的一个亚群。
东洞庭湖麋鹿群是湖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大亮点。
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同样闻名中外。2021年,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开展3次环洞庭湖越冬水鸟同步调查。11月17日—19日,初期调查到鸟类7目12科47种203970只,其中东洞庭湖占60%;环洞庭湖越冬水鸟同步调查中,3月份记录到的水鸟最多,达7目12科53种288157只,同比增加41089只、增长16.6%。
全省各地,10年来动植物资源变化呈现愈加丰富多样的明显趋势。
常德已记录林麝、黑鹳、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已记录维管束植物3420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等。
湘潭市已新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其中湘潭县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青头潜鸭,湘乡市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全省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更多特有、珍贵种群走进人们视野。
8月,中南林科大专家在靖州国家森林公园开展调查时,发现了全省罕见的紫薇、水青冈两大原始大树群落。其中,最大一株紫薇树高38米、胸径108厘米,最大一株水青冈树高32米、胸径112厘米,堪称散落在雪峰山系的“美丽珍珠”。
近年来,全省已完成兰科植物专项调查、林木种质资源外业调查,中华穿山甲、白肩雕、长序榆等珍稀物种在湖南陆续被发现;同时,探索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补偿试点,开展“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主题宣教活动等。
关爱自然、共享生物多样性之美的生态文明风气愈加浓厚。
2021年,湖南首次发布《湖南省生物多样性白皮书》。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记录脊椎动物1045种,占全国22.1%,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9种;已记录维管束植物6186种,约占全国18%,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0种。
目前,全省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为82.9%。
在全国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中,湖南拥有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在全国3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中,湖南有南岭、武陵山和洞庭湖3个。
洞庭湖还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批认定的全球23处绿色保护地之一。
高品质、多功能的自然生态系统为湖南创造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2016年,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设立。2020年后,南山国家公园范围已由体制试点区635平方公里调整优化至1300多平方公里。
经调整优化,将武陵-雪峰山脉南端的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山系的越城岭、湘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水源涵养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国家公园,筑牢我国南方丘陵山地生态安全屏障。
南山国家公园范围和分区方案已于2022年5月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2021年,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由邵阳市政府代管调整为省林业局直管。
以积极推进南山国家公园建设为引领,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以全新思维开创全新发展格局。
壶瓶山,湘鄂西界山,湖南最高的山,最高海拔2098.7米,有“湖南屋脊”之称。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665.7平方公里,为湖南野生动植物最丰富的地域,以全省0.3%的国土面积保存着全省60%以上的物种,是全国40个具有国际意义(I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2020—2022年编纂完成的《壶瓶山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显示:截至2021年底,记录物种8806种,较2004年增长12.4%,尤其是脊椎动物613种,较2004年增长77.6%。
20世纪50年代,湖南设立首个自然保护区,揭开了生态保护的序幕。目前,全省蕴藏丰富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莽山、八大公山、东洞庭湖、衡山、九嶷山、小溪……
2019年6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印发,将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3类。
湖南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各地加快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郴州10.87%的国土为自然保护地,拥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37个,实际保护面积315.54万亩。
长沙经过2020年整合优化,目前拥有自然保护地22个,总面积46.11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2.60%,未来整合优化风景名胜区后将增至6%。
全省共有12类582处自然保护地,面积3570.75万亩,占国土面积11.27%。
目前,湖南已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地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省自然保护地协会,开展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质量管理评估,发布《湖南省自然保护地“十四五”专项规划》,自然保护地分级管理体制不断健全。(曹云 张慧)
中国绿色时报 202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