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在天上种树吗?你见过用无人机种树吗?在人工作业困难的高山峻岭之上,无人机挣脱了地形的束缚,将一粒粒种子精准播撒下去。若干年之后,便是一番“绿满山原白满川”的景象了。
在飞播造林方面,我省今年采取了直升机和无人机相结合的施工作业模式。采用的无人机是全国首台在载种量方面具有优势的飞行器,该项技术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今年试点作业的基础上,明年我省将大规模推广无人机飞播技术。
飞播
三门峡黄河岸边无人机飞播造林
7月10日上午9时20分,一架无人机在三门峡天鹅湖景区对面黄河边的高台上,缓缓起飞,嗡嗡作响,扬起了地上的尘土与草叶。
高台两侧,山岭起伏,地势蜿蜒。高台之下,黄河奔流,大气磅礴。高台之上,阴云密布,有雨落下。抬头远望,对面的三门峡市区,迷蒙在水雾间,更显绰约。
这台无人机,并不是拍摄高空镜头的。它的起飞,标志着我省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无人机飞播技术,正式走进了三门峡。
这台无人机,体量很大,长度超过2米,高度也超过60厘米,重量达到了62公斤。机翼旋转,平稳抬升,机体两侧的“飞播造林”绿色字样,随着高度的抬升,也渐渐模糊起来。机体之内,装载有60斤的树木种子,在无人机的作业下,将播撒在黄河岸边的山岭之上。
这个地方,是游泳爱好者横渡黄河的终点。而此处的山岭绿化,和对面的三门峡市区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也引起了不少市民的意见。为此,三门峡林业部门决定增加这里的绿化覆盖率,假以时日,让这里的黄河岸也一样绿意葱葱。
三门峡林业局局长骆雪峰说,由于紧邻黄河滩,山岭的坡度较大,人工栽植的难度也很大。他们研究决定使用无人机飞播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的形式尽快让这些区域绿起来。明年三门峡将加大飞播造林面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绿色发展理念,让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
造林
今年试点无人机飞播该技术国内领先
山雨欲来,风声阵阵,无人机的声音,也时大时小。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搭载着60斤种子的无人机,飞到了30米的相对高度,以每秒12米的速度向前推进着。这段时间,正是我省雨水较多的时段,而很快“七下八上”的主汛期就将到来。飞播下的种子,将会充足吸取水分,破土而发芽了。
从起飞到降落,无人机前后只花了4分钟,就已经将60斤种子均匀铺撒在山坡之上了。而在实际操作中,无人机一个工作日的作业面积可达到四千多亩,不仅精准,而且效率也高。
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飞播站站长霍宝民说,从去年6月开始,我省就开始逐步探索无人机精准飞播造林。无人机具有更加机动灵活,不需要固定的机场和跑道,对临时起降场地技术要求不严,可按预先设计的轨迹飞行作业,飞播造林更加精准,适用于目前我省较为分散的小播区群的设计。
今年,他们计划在辉县、汝阳、淅川等地开展无人机飞播作业2万亩。目前采用双旋翼油动型无人机,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载种量在100斤左右,相当于普通小型无人机的数倍以上。
而据介绍,目前国内仅有的一台投用于飞播作业的无人机,便是这台在三门峡飞播造林的无人机。
推广
直升机无人机联合作业明年大面积推广无人机飞播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飞播造林逐步转向人为活动频繁的低山、丘陵地区。这是构成我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的主战场,主要集中在伏牛山区、太行山区。
因此,我省飞播模式从2015年开始,逐步尝试由固定翼飞机向直升机、无人机灵活为主的机型转变,开辟了我省飞播造林的新路径。而今年31万亩的飞播造林,便是采用的直升机和无人机相结合方式开展飞播造林施工作业。
该款无人机采用的是燃油驱动,这也让它摆脱了电力驱动的不足和束缚。今年,他们将针对载种量、航速、飞行高度、种子流速等不同参数进行精准校正,为下一步全省大规模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霍宝民说,采用无人机新技术开展飞播造林,是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加快森林河南建设的新途径,把宜绿的地方都绿起来,逐步解决我省伏牛山、太行山山区剩下的困难造林地造林问题以及亟待复绿的矿区生态修复,增加国土植被覆盖,持续拓展生态空间,提高我省的生态承载能力。
据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院长冯慰冬介绍,开展困难造林地无人机精准飞播造林,是河南省林业局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森林河南决策部署的生动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是河南省飞播造林40周年。40年来,先后在12个省辖市39个县(市、区)实施飞播造林总面积1600多万亩,累计成效面积近500万亩。早期的飞播林已郁闭成林,形成大面积的飞播林基地,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记者 刘瑞朝 文 记者 许俊文 摄影)
大河报 20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