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建20周年。20年来,我国高质量推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湿地保护修复与科学利用成效显著,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为国际湿地保护利用提供中国智慧。
4月30日,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办,由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主办。与会中外专家围绕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管理、湿地与城市发展等主题,分享全面提升湿地保护利用成效的全新经验。
实现湿地生态价值转化
湿地是自然资源、自然资产,也是生产要素。近年来,我国紧紧围绕“保护优先、合理利用、造福人类”主题,在湿地资源利用及生态价值实现方面开展创新实践,湿地资源利用及生态价值实现逐渐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各地针对不同湿地类型的资源禀赋、生态特征和利用方向,在湿地生态农业、湿地产品加工、湿地生态旅游、湿地民宿康养、湿地自然教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湿地资源利用和生态价值转化实践探索,涌现了一批大胆探索、成效显著的案例。
重庆大学教授袁兴中以《国家湿地公园资源合理利用路径及实践探索》为题,通过杭州西溪、广州海珠、孝感朱湖、深圳华侨城、梁平双桂湖5个国家湿地公园案例,介绍了近年来不同湿地公园在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价值转化上的路径探索与实践。他认为,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价值实现机制,将湿地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应系统分析各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禀赋和价值潜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湿地生态产品类别划分,建立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评价机制,制定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创新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建立湿地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促进湿地资源有效利用,让优良湿地生态产出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城市与湿地和谐共生,依托丰厚的湿地资源与独特的人文环境,开展以湿地为主导的绿色生态游、休闲养生游渐成各国际湿地城市的旅游特色。”南京大学教授安树青说。他结合国际湿地城市江苏常熟实践,从保护管理、湿地旅游、生态产品、湿地蓝碳、占补平衡、小微湿地、湿地管家、监测监控、科普宣教等方面,为国际湿地城市提质增效提出建议。他指出,制订湿地管理计划是湿地保护管理中重要的一点,是国际湿地城市提质增效的一个重要抓手。同时,湿地城市应通过科学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持续产出物质供给、生态调节、文化体验等多元湿地生态产品,实现价值提升。
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湿地面积萎缩、功能退化等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从监测监控、保护管理、自然修复等方面全方位强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升生态功能,创造多元化生态产品。
完善监测数据,是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一环。清华大学副教授马泰奥·孔韦尔蒂诺聚焦构建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提出建立生态观测系统为决策提供强力支撑。他认为,应构建数字化生态系统信息平台,将卫星遥感数据与实地生态监测数据深度融合,观测物种生存状况、水资源状况等生态数据,动态把握生态系统整体变化,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
湾区湿地的人类活动频繁、经济高度发达,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张杭君特别呼吁关注湾区湿地的生态状况。他分享的主题是《湿地变化监测与未来演变模拟》,聚焦杭州大江东湿地资源变化监测、杭州湾滨海湿地未来演变模拟两大课题,前者基于1973—2018年大江东地区景观的时空变化,绘制围垦区用地轨迹,总结大江东地区城市发展模式;后者通过对杭州湾湿地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分析湿地资源现状、湿地转变路径及湿地未来演变趋势。张杭君认为,通过对湾区湿地生态状况的观测与关注,可以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持,政府部门可通过设定特定情景,让受保护的湿地类型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林科院教授崔丽娟在《湿地近自然修复的理论、技术与展望》主题分享中,介绍了“生态杠杆”理论。在退化湿地局部施加积极干预,构建水文和土壤条件适宜的湿地单元,帮助本土基础物种克服环境胁迫瓶颈,形成先行恢复的湿地单元,作为后续整体恢复的“支点”,继而基于“恢复支点”,通过系统正反馈,如物种扩散、种间促进、营养反馈等生态过程,使退化湿地以生态自组织的方式实现自我恢复,进而实现湿地近自然修复。“总体来说,近自然修复应该是湿地恢复的一个目标,是从工程措施转向自然修复、从短期效果转向长期效果。在湿地恢复过程中要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给湿地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修复的时间和空间。”崔丽娟说。
马图萨加拉蒂湿地是巴拿马最大的大陆湿地,也是中美洲最广袤的湿地之一,位于淡水与海水交汇、两个生物地理区域重叠的地点,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居住在这里的人类社群的多样性又增加了湿地保护修复的复杂性。来自巴拿马环境部的林业官员维罗妮卡·冈萨雷斯分享了马图萨加拉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
强化湿地保护国际合作
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保护并非单一地域或流域的任务,而是关乎全球的共同责任,需要相关利益方协同推进。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介绍了UNDP/FAO-G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环境基金)中国湿地保护体系规划型项目。该项目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关注湿地保护地子系统建设,目标是增强湿地保护管理有效性,促进湿地保护体系可持续发展,最终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为生物多样性领域进一步推广规划型项目模式提供经验。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政府每5年制定一个国别合作框架,以携手中国伙伴、服务中国三农、分享中国经验为宗旨,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尤其是湿地保护利用是重要内容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官员姚春生介绍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动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实践经验,包括跨部门协调机制与湿地保护主流化政策法规、探索创新性的保护和利用模式与方法、加强政府部门和相关从业人员的能力建设、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与能力以及推动国际交流与南南合作。姚春生表示,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颁布、中国确立“双碳”战略目标的新形势下,联合国粮农组织将进一步加强协作,共同推进中国湿地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同时与国际社会,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分享成功经验。
全球有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其中4条经过中国。湿地对候鸟的重要性是保尔森基金会保护项目顾问唐瑞分享的主题。他指出,中国湿地(尤其是城市湿地)是候鸟迁飞路线上至关重要的中转站,对许多鸟类而言,中国湿地甚至是它们迁飞的唯一停歇地。候鸟属于所有途经的国家,城市需通过营造多元生境(森林、湿地、草原),履行保护迁飞通道责任。这也正是西溪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的意义所在。他强调,候鸟不属于任何单一国家,是全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曹云 李圣薇)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