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湿地管理司:保护大美湿地 谱写生态保护华章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


福建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


青海鄂陵湖国际重要湿地


上海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的黑脸琵鹭


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中的红树林自然教育径


云南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的越冬黑颈鹤


黑龙江南翁河国际重要湿地


辽宁辽河口国际重要湿地

  大美湿地,生命之源。2024年,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局党组部署要求,全力推动湿地事业高质量发展。
  这一年,湿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在防治互花米草、推进红树林保护、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健全湿地保护制度、加强湿地资源监管等方面,交上了亮眼的成绩单。
  湿地管理司始终秉持“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的信念,持续推动大美湿地保护,谱写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湿地新篇章。
  强化法治建设
  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制度
  制定和完善法律配套政策制度。联合财政部印发《湿地恢复费缴纳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湿地恢复费缴纳、使用及管理,加强湿地保护。出台《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GB/T 27647-2024),优化完善湿地生态风险评估体系,有效提升了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指导制修订省级湿地保护条例。指导江苏等8省份制修订省级湿地保护条例。目前,全国有15省份已完成。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加强湿地保护。
  开展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研究。组织武汉等5个国际湿地城市开展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研究,形成《湿地面积总量管控试点研究报告》,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
  坚持保护优先
  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
  强化湿地调查监测。部署启动全国重点省份(新疆)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工作,指导完成调查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基本完成新疆北部泥炭地调查工作。完善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自然保护地子系统中湿地模块内容;提升互花米草落地上图子模块建设,实现精细化管理;将湿地督查系统融入森林督查系统,开展3个“国”字头和4类沼泽的判读和监管;建立国家湿地公园模块,接入15处国家湿地公园视频监控,逐步实现国家湿地公园数字化管理。配合开展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普查,完善相关技术文件的湿地内容,探索研究湿地监测和健康状况评价方法。
  精心谋划湿地保护重大工程。指导实施中央预算内湿地保护修复重大工程16个,中央财政湿地生态保护补偿35个、湿地保护与恢复110个,在相关文件中进一步完善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政策。
  完善湿地分级管理体系。组织完成40处申报国家重要湿地的程序性审查、技术审查、现地核实工作,召开专家论证会,正在征求部门意见。同时完成《国家重要湿地管理办法(试行)》的第三次征求部门意见工作。组织完成27处国际重要湿地修复方案的技术审查、现地指导专家论证工作。指导各地新发布省级重要湿地16处。
  推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组织完成50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现场考察,组织修订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编制国家湿地公园合理利用技术指南。编制全国鸟类保护监测站建设方案,指导地方开展20处鸟类保护监测站建设,加强候鸟保护。
  落实重点工作
  湿地保护事业亮点纷呈
  持续加强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大力推进《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导各地完成50多万亩年度除治任务,除上海、广西外,其他9省份全面转入后期管护阶段。全国累计除治互花米草面积达110万亩,互花米草分布区域大幅缩减,扩散蔓延态势基本得到有效遏制。联合自然资源部召开第三次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总结工作成效和经验,分析防治形势和任务,安排落实下一步重点工作。着力打好除治歼灭战,完善管护机制,积极探索创新,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组织实施除治区域的生态修复与合理利用,防止互花米草复发反弹,持续巩固治理成果。印发《互花米草综合防治技术指南》《互花米草监测技术指南》,为互花米草的防治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持之以恒推动红树林保护。继续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联合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召开红树林保护修复年度工作推进会,指导督促5省区落实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达45.45万亩,较21世纪初增加了约12.45万亩,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持续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签署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为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发布国际红树林中心标识。举办2期红树林保护修复国际培训班,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促进知识共享,加强技术交流,为全球红树林保护贡献力量。
  督导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开展察汗淖尔生态保护修复调研工作,定期调度并督促河北内蒙古两省区做好察汗淖尔生态保护修复涉林草工作,参加内蒙古河北两省区察汗淖尔生态保护协作机制工作推进会,考察察汗淖尔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情况。指导武汉管护湿地、湖泊等重要特色生态资源,将37.08万亩湿地纳入湿地多用途管理区,完成6.66万亩退渔任务。
  夯实湿地保护监督管理。联合组织开展贵州“护绿行动”暗访工作,对384个问题线索进行分析研判,对其中80个重点问题进行暗访调查;配合开展2024年林长制涉湿问题实地督查,牵头赴浙江开展督查暗访,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湿地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
  积极组织参与“三北”工程攻坚战。参与“三北”工程东部片区歼灭战,负责河北省“三北”工程包片督导,多次开展项目政策宣讲、项目实施进展调度、项目储备入库、项目质量评价等工作。参与审核“三北”工程区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方案,对退化湿地修复内容提出修改意见。
  加强湿地培训宣传。举办全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培训班,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及总体规划编制培训班,长江、黄河湿地保护网络培训班,指导举办首次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培训班,分享经验,凝聚共识,提高湿地保护能力水平。
  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织就湿地保护国际合作网
  强化国际湿地城市及国际重要湿地管理。组织开展国际湿地城市现场考察和专家评审会,向《湿地公约》秘书处推荐9个城市参加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完成国际湿地城市续期审核,对6个城市开展技术和现场审核。制定《国际湿地城市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及后续管理;开展新一轮国际重要湿地申报指定工作,对申报的15处湿地开展技术审核和专家现场考察。
  深化履约,拓宽国际合作渠道。组织参加在瑞士召开的《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3次会议,筹备参加《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事宜,提交国家报告和决议草案;继续实施全球环境基金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中国候鸟保护网络建设项目,保护湿地生态,护航候鸟迁飞;组织申报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实施亚合资澜湄项目,举办湿地保护管理援外培训班;举办2024年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以“湿地润城,共创未来”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湿地城市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湿地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守护“地球之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贡献力量;参加国际湿地城市独立咨询委员会会议。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深化履约,拓宽国际合作渠道。组织参加在瑞士召开的《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3次会议,筹备参加《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事宜,提交国家报告和决议草案;继续实施全球环境基金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中国候鸟保护网络建设项目,保护湿地生态,护航候鸟迁飞;组织申报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实施亚合资澜湄项目,举办湿地保护管理援外培训班;举办2024年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以“湿地润城,共创未来”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湿地城市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湿地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守护“地球之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贡献力量;参加国际湿地城市独立咨询委员会会议。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出台国标《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规范》英文版,助力小微湿地保护。这是我国湿地保护领域发布的首个国家标准外文版,对我国履行《湿地公约》相关决议,提升我国湿地保护国际影响力,推动全球小微湿地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2025年,湿地管理司将始终如一地做好大美湿地的守护者,久久为功,推动湿地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1-24

关键词 湿地生态  湿地资源监管  互花米草防治  红树林保护  湿地公园  候鸟保护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