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县枸杞产业经过10多年的试验和推广种植,首先在盐碱沙化严重的草窝滩镇、漫水滩乡建成两个万亩枸杞繁育基地,后在全县逐步扩大枸杞种植规模,探索出了一条“实施生物治碱—发展林果产业—兴林富民增收”的成功之路。
挖渠排碱见效微,枸杞种植收成效。上世纪80年代末,景电一期灌区草窝滩镇1.3万亩良田出现大面积盐碱化,造成1240户5760人无地可耕。县乡两级政府年年组织人力开挖排碱渠,大力实施工程排碱,收效甚微。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考察论证,1999年在受盐碱侵害最严重的红跃村引进试种50亩枸杞,当年种植当年见效益。自此在景电灌区盐碱危害区开展了大面积枸杞引种种植。
政策推动扩效益,农民种植热情涨。为鼓励农户大力发展枸杞产业,县委县政府争取政策支持,鼓励引导群众种植。群众每种植一亩枸杞,经春秋两季验收合格后,兑现200元的苗木补助资金。县林业部门与各乡镇政府配合,采取无偿投资苗木、补贴水费等形式鼓励农民种植枸杞,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种植热情,出现了群众自筹资金调进枸杞插穗,培育苗木,大面积栽植的可喜局面。到2004年,全县枸杞面积突破1万亩,枸杞种植在我县落地生根,为改良盐碱地、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户引领治盐碱,规模种植带动广。结合省上将景泰县万亩枸杞繁育推广项目列入全省优良乡土树种繁育项目和枸杞适生主栽产区的有利时机,积极吸引个体林业户参与枸杞基地建设,出现了大户连片承包严重盐碱沙化撂荒地,开发宜林荒山荒滩地,规模栽植枸杞的良好势头。2016年,全县除正路镇外,各乡镇栽培枸杞总面积达8万亩,预计枸杞干果产量达6200吨以上,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
打造精品拓销路,延伸链条增产值。为了拓宽销路,在包装和打造品牌上做文章,培育开发出“景沙红”、“景世红”和“黄河石林”系列品牌。“景沙红”牌枸杞2004年获上海首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暨科技经贸洽谈会“最受欢迎奖”;“黄河石林”牌枸杞2007年荣获甘肃省第二届林果花卉展交会金奖,被列为甘肃十大名果之一,产品远销北京、内蒙古、宁夏、上海等地。为了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果品附加值,2010年景泰县玉杰农贸公司和甘肃农业大学合作研制创建、成功建成集热风、清洗、分级色选及包装于一体的枸杞热风制干生产线,日制干枸杞鲜果1.6万斤,有效解决了群众晾晒、保鲜难的问题。
产业调整求变革,特色种植促发展。为加快我县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县上先后在喜泉镇中心村、芦阳镇马鞍山村和红水镇靖安村等地引种黑枸杞,发展特色种植业,现已发展种植基地4000亩。因黑枸杞具有抗旱、抗寒、耐盐碱、根蘖性强和耐土壤贫瘠能力强的特点,并且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良好的延缓衰老、抗疲劳、保肝、抗肿瘤、疏通血管、降压和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保健价值远远高于普通红枸杞,被誉为“滋补软黄金”。黑枸杞的引种试验成功,对我县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都有积极的作用。
宋廷盈 每日甘肃网 2016年0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