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林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之十六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到户工作接近尾声,8379万拿到了林权证的农户,对未来生活多出一分幸福憧憬。
作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林改的真正考验似乎才刚刚开始。中国林科院副院长陈幸良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如何认清林改后的新形势、适应新变化,如何经营好25亿多亩集体林地,成为当前林业部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唯一国家级林业科研机构的责任担当,让中国林科院在第一时间主动融入到林改工作中。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下发后不久,中国林科院就组建了由院长张守攻任组长的科技服务林改工作领导小组,挂牌成立了中国林科院林权改革研究中心,以服务决策、服务基层。
谈及科技服务林改工作,身兼领导小组副组长之一的陈幸良将其概括为3个步骤:改革前期,为国家提供改革本底情况和咨询决策服务;改革中期,进行跟踪、调研和评价;改革后期,密切了解林农需求,做好技术咨询和支撑服务。
从2007年起,中国林科院选择全国范围内有代表性的区域建立示范点。截至目前,在福建邵武、江西广丰和武宁、浙江江山、辽宁本溪、甘肃泾川已建立了6个科技服务林改示范点。中国林科院为每个示范点安排了一位院领导和一个牵头负责的研究所。牵头负责的研究所可根据需求,协调调动全院科技力量开展示范点建设,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
在这些试点县(市),建立了以服务林改为中心的立体式科技服务体系,覆盖县、乡到农户。陈幸良说,围绕科技支撑和咨询服务,中国林科院的专家也发挥了各自的长处,结合承担的国家和地方科研任务,在一次次的调研中,深入林改第一线了解林农的实际需求,不仅带去了技术,还带去了项目,项目结合当地规划又尊重农民意愿,因此深受欢迎。
以浙江江山为例,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指导当地林业局建立了一个油茶高产无性系种苗培育基地,开展砧木苗繁育、育地苗准备、芽苗砧嫁接等工作,并培训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新造了东京野茉莉和香樟等珍贵用材林。在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中国林科院又及时派出科技人员赴现场查看灾情,及时提出了马尾松、竹林的救灾和灾后重建措施。在江西广丰和武宁县,中国林科院专家将承担的林业行业公益专项等项目,与林农技术需求紧密结合,开展了油茶、泡桐高标准示范林建设和林农政策意愿研究。而在辽宁本溪,则开展了数字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规划等专项工作。
不仅如此,中国林科院还凭借院省合作这个平台,将林改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更多的地区,为之服务。
实际上,随着林改明晰产权任务的基本完成,林业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较之以前也有了明显增强。在陈幸良看来,建立示范点为广大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先进样板,还只是科技服务林改的“初级阶段”。他说,要真正实现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建立起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还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在建立健全如公共财政政策、森林保险、融资等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过程中,有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超前研究和动态跟踪。
正是基于此,中国林科院林权改革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对我国的林权制度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林权改革的理论研究、配套政策研究、动态跟踪和评价研究、分类指导研究和国有林区林权改革研究等领域,提出了具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就国外林权制度比较研究,以核心期刊和媒体为媒介,为国内林改的推进和配套制度的制定提供借鉴。而早在2009年,中国林科院即已形成《集体林权改革资源动态观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的调研报告,提交给国务院研究室等部门。
近年来,通过建立县级综合试验示范点、构建立体式服务林改队伍、扎实推进科技创业行动、深入开展科技服务活动等措施,中国林科院建立了服务国家林改大局机制,推动了区域林业产业发展,促进了林农依托林改快速发展山上经济,还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要把好事办好,”陈幸良说,“现阶段基础投资已很难再有突破,林业只有通过激活生产关系,迸发内在活力,才能促进自身发展。和其他改革一样,林改也是把旧的平衡打破进而建立起新的平衡。这种新的平衡如何维系?建立适应改革需要的配套政策是唯一出路。”目前,中国林科院研究课题重点关注的是林改的配套政策和集体林的产权安全这两大问题。
陈幸良认为,林改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对林改的成效进行评价,以检验其实际效果究竟如何。为此,他和其他专家以福建邵武为点,通过模型分析,研究制定了林改综合评价标准和监测指标,进行集体林权改革成效评价与林农政策意愿分析。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数据补充进来,以适应随时发生的新变化。他说,改革只有达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带来地方面貌变化的目的,才能称得上成功。
“虽然集体林权改革比农地改革晚了20年,但我们可以依靠逐步完善的配套政策和科技创新,实现后来居上,在更高的起点上发挥林改的综合效益。”陈幸良透露,中国林科院已开发出一套专门的软件系统服务林改。这套软件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了资源调查的老方法,按照林改后林农宗地资源进行管理和服务,使农民以最直观的方式弄明白林地的价值,为资产盘活铺好路。 (中国绿色时报2012-05-17,记者 郝健 林泽攀 王建兰)
图片说明:中国农村林业改革与发展专家论坛
中国林科院宣传中心 20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