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针对整个湖泊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从8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举在业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6月下旬,记者在青海湖流域采访了解到,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湖区沙漠化趋势加重,草场植被破坏严重,鸟类栖息环境恶化,生活在这里的世界极危级动物普氏原羚和极其珍贵的鱼种湟鱼面临灭绝的危险。
普氏原羚濒临灭绝边缘
在美丽的青海湖畔,生活着一群可爱的羚羊——普氏原羚,它们比国宝大熊猫更珍贵,比世人热切关注的藏羚羊更为稀少。如今,这一物种只剩150多只了……
青海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副局长董建生告诉记者,1996年、1998年普氏原羚先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列为极危级动物。世界保护自然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组主席Dr.David Mallon得知普氏原羚的现状后说:“普氏原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
董建生称,普氏原羚的保护难度越来越大,若照此境况下去,这一珍稀物种的灭绝将为期不远。
普氏原羚是1875年,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在中国内蒙古草原上发现了这一中国特有的动物,“普氏原羚”的名字便由此而来。过去,它们成群结队在广袤草原上驰骋的优美身姿,和蓝天白云、草原湖泊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德海说,由于本身生存能力较弱,加之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普氏原羚目前的生存空间在不断萎缩,分别在青海湖湖西、湖东和湖北有几个孤立的小种群。
据介绍,狼的捕食也严重威胁着普氏原羚的生存。专家调查发现,在一个月内,有8只普氏原羚被狼捕食,那散落在沙地的8具残骸惨不忍睹,当时天气非常寒冷,鲜血冻在沙地上,看上去触目惊心。
最致命的是,种群内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物种延续越来越困难。由于生存环境被分割、阻断,种群间基因交流几乎是空白,种群内部近亲繁殖使种群基因退化严重。
郭富青向记者感叹:现在在青海湖流域,游客已不可能看到普氏原羚了!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普氏原羚研究组负责人蒋志刚说,在动物保护史上,一个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种是一个重大事件。
如果在我们了解其生态、进化和遗传特征之前,普氏原羚即在这个星球上绝灭了,那么,这座宝贵的基因库就永远地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不仅仅是对中国,而是对整个世界和全人类。
他认为,当前迫在眉睫的是就地建立普氏原羚保护区,同时,实行人工圈养,建立人工种群,再对人工种群进行野化放归。
鸟大量地迁徙走了
它是湖,不是海。人们赋予它海的名字是因为它有海的气魄,宏伟磅礴,烟波浩淼。6月27日,记者从西宁驱车150多公里,来到了青海湖采访。站在青海湖面前,肃然起敬:湛蓝无垠的湖面迎面映入记者的眼帘,望去犹如一颗璀璨的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的腹地。然而有人预言,青海湖可能会变成另一个罗布泊。这并非杞人忧天!
可以说,被喻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心脏”的青海湖,目前百病缠身,病入膏肓!
有人说:青海湖是青海省旅游业的王冠,而青海湖上的鸟岛则是这个王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美丽的青海湖鸟岛,是高原湖区鸟群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也是候鸟迁徙的中转站。这里有鸟类189种,属于中日保护候鸟协定的有50种,属于中澳保护候鸟协定的有24种。可是,青海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向记者提供的文件显示,因受全球大气候影响,环湖地区干旱少雨,草原沙化、退化严重,仅重度退化面积就达86万亩,特别是鸟岛地区以角乌曲为中心的沙化带呈扇形向四周推进,平均流沙厚度达14厘米,部分地区已形成“新月形”沙丘,受害总面积约12万亩。原来水草丰美的优良牧场已不复存在。
中国青年旅游社青海分社导游郭富青对记者说,他1986年第一次到鸟岛时,“鸟多得惊人,鸟蛋到处可以捡到,现在鸟大量地迁徙走了!数量一年比一年少!”据他介绍,鸟岛在20多年前还是一个湖中孤岛,1978年成为三面临水的半岛,而现在已成为离湖岸几公里的陆岛了。
对于鸟岛的遭遇,有人发出这样的惊叹:面临人类和自然界双重侵害的青海湖还能撑多久?对此,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专家陈桂琛断言:如果任由生态环境恶化下去,用不了40年,湖区的沙漠化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青海湖面积将进一步缩小,鸟岛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这对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将产生极大的危害。
10年不吃湟鱼行不?
湟鱼是青海湖中十分珍贵的鱼种,青海湖是它惟一的栖息地,青海湖也正是有了湟鱼而生灵气,引来了数以万计的候鸟,构成了青海湖特有的魅力。“一年长一两,十年长一斤。”湟鱼的珍贵就在于此。“上世纪60年代自然灾害时,湟鱼救了不少青海人的命啊!”一些老人对湟鱼怀有感恩之情。然而,80年代以来对湟鱼的无序滥捕几乎达到失控地步。进入90年代后,青海省政府先后三次对青海湖封湖育鱼,但效果并不明显。从今年1月1日起,青海省政府决定第四次实施封湖育鱼计划。封湖期为10年。在封湖期内,禁止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到青海湖及湖区主要河流及支流湟鱼主要产卵场捕捞湟鱼。并在流通领域禁止销售湟鱼及其制品。
据调查,虽然青海有关部门打击偷捕贩卖湟鱼的行动从未间断过,而偷捕贩卖湟鱼的现象也从未断绝。在最近一次的“拯救湟鱼一号行动”中,青海渔政部门查获的湟鱼就达42吨。那么为何屡禁不止?
“现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已得到了立法保护,难道还有人敢偷捕湟鱼?”记者问。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青海湖这样大,谁管得了!不信,我带你去,保证你能在饭店里看到湟鱼!”郭富青说。
记者被郭富青带到了青海湖151码头附近的一家饭店。“有湟鱼卖吗?”“有!”主人爽快地告诉记者。“多少钱一斤?”“红烧的40元一盆、清蒸的48元一盆。”
“不是不允许捕捉吗?难道你不怕被抓住罚款?”“现在这阵子查得紧,我们比较小心。要是以往,你在这个鱼缸里就可看到湟鱼。”主人指着餐厅里的鱼缸说。
不一会儿,服务员就端出了几盆湟鱼,放在客人面前。
据说,执法部门也有苦恼。青海省渔政管理总站副站长拉尔其布告诉记者,该站最近的一次行动中查获的湟鱼一直暂扣在冷库,不好处理。倒进垃圾场,让人心疼,市民意见也大。因为查获的湟鱼不是假冒伪劣商品,它是绿色食品。
再说,上级部门要求“依法处理”,但是,事实却是“无法可依”。如果查获,也只能罚款了事(市场价两倍罚款)。虽有政府封湖育鱼的通告,却没可操作的处理实施细则。即便是罚款,也令渔政部门头疼:未封湖之前,物价部门依据青海湖渔场的捕捞量定价。而现在根本无法确定市场价,因为西宁市场售价每天都在变。以“市场价两倍罚款”无价可参照。
湟鱼虽是野生,但至今却没级别,别说国家级,就连青海省省级保护动物名录中也未占一席之地。在湟鱼的“贵族”身份尚未确定之前,执法部门也难究偷捕贩卖者的刑事责任。而且,青海湖面积4282平方公里,仅有33名水上公安和渔政管理人员在看护,在冬季封冻和产卵季节,更是难以应对。
据说,早在前年,青海省副省长穆东升就提议:青海人10年不吃湟鱼行不行?可是,过去两年了,青海湖边悄悄出售湟鱼的饭店并不少。可见即将施行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必定会有许多艰难的路要走。
周其俊 文汇报 2003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