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期待着动物园风格的麋鹿苑,您一定会有些失落;如果在失落的同时又有些许感动和反思,您一定不虚此行。
老实说,记者当初也是冲着麋鹿去的,而麋鹿苑要传达的,源于麋鹿,却又不止于麋鹿。
跨越中外,失而复得
中华麋鹿鸣萋萋,
鹿鸣萋萋故土离。
故土离愁终做史,
愁终做史中华麋。
这首由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沈宝昌所作的顶针诗,讲的正是麋鹿苑的历史。位于南海子地区的麋鹿苑,前身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猎苑,湖沼众多、河道纵横,其美景“南囿秋风”,为“燕京十景”之一。
1865年,法国神甫戴维在南海子首次获得麋鹿标本,成为麋鹿的科学发现者。历史惊人巧合的是,在他去世的1900年,麋鹿也由于洪水战乱在中国本土灭绝。此后,幸得英国贝福特公爵几代人收集保护,躲过两次世界大战劫难,并终于在1985年重返北京南海子。
“我们希望人们来到这里,不仅仅把麋鹿看成一张皮、一块肉、一副骨架。”带着这样的想法,麋鹿苑博物馆副馆长郭耕在这片土地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完整地展示了麋鹿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并把这份对麋鹿的感情,延伸到了大自然的每一个成员。
巧思科普,扣问人心
沿着小径向园子深处走去,处处都有独具匠心的设计,比如“低碳迷宫”。
这个由绿树搭建的迷宫,凡是通路都有一块指示牌,告诉游人一条低碳小窍门,并指示“继续前进”;而死路上的指示牌则提醒大家生活中不环保的做法,并点明“此路不通”。这样一语双关的设计,寓教于乐,直观却不呆板。
“森、林、木、十”,看到这样四个汉字组成的雕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所领悟。
“不是有这么一种说法么?‘人类的文明从砍倒第一棵树开始,到砍倒最后一棵树结束。’”郭耕补充说。
而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则更让人感到透不过气。这是一组多米诺骨牌造型的墓碑,灭绝动物的墓碑已经倾倒,濒危动物的将倒未倒,在一只大手后面立着的,则是目前世界上存量较多动物的墓碑。
“这其中还有一块是人类,你觉得是第几块?”郭耕问。
“……是最后一块吗?”记者猜测。
“人总是太自信了……”
尽管大多数人和记者的反应一样,遗憾的是,人并不能撑到最后。
禽鸟一家,何分彼此
当然了,麋鹿苑真正的主角,还是生活在核心区湿地中的麋鹿。
也许是深秋的暖阳太过罕有,记者见到它们时,它们正懒懒地趴在草地上,惬意地享受着阳光。身后,是小河静静地流淌;身旁,是草木默默的陪伴。
如今,它们不再是王公贵族箭下的猎物,大多数人怀着善意的感情来,并为这种静美的生活环境所打动。
“看到河边石头上站着的一排鸟了吗?都是灰鹤。”
“真是啊!”要不是郭耕指点,记者竟没有注意到。“它们和鹿不会起冲突吗?”
“绝对相安无事。”
不远处的荷塘内,两只黑羽红唇的天鹅正在悠游地觅食,仿佛整个世界只有它们俩似的。
而一路上我们有幸遇到的,还有肚皮雪白的寒鸦,身披绿羽的小翠儿,跑开了还忍不住回头看的獐子……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我们逐步开始关心穷人、黑人、妇女的权利,每一次关爱范围的扩大,都是一次文明的进步。今天的文明水平,要求我们对动物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心。”长期从事动物保护和科普工作,让郭耕有了这样的感慨。您呢?是否也听到了文明的召唤?
■ 延伸阅读
让人警醒的护生诗
残酷的风雅
垂纶称风雅,鱼向雅人哭。
甘饵藏利钩,用心何恶毒?
风雅若如此,我愿为庸俗。
暗杀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远书
何事春郊杀气腾, 疏狂游子猎飞禽。
劝君莫射南来雁, 恐有家书寄远人。
白居易
杜牧
黄橙 科技日报 20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