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中国林科院“十三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汇编报道46



不同绿化树种叶片微观形态特征(a)油松,(b)侧柏,(c)毛白杨,(d)银杏

——北京市4种常见绿化树种叶片吸滞PM2.5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生态系统生态学:发现华北地区不同树种之间的叶片颗粒物滞纳量以及对不同粒级颗粒物吸滞能力均存在显著差异,随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从叶片微观结构的角度揭示了不同树种叶片吸滞PM2.5机理;阐明了川西亚高山主要针叶树种的生长与气候关系,发现了高海拔树木生长主要受生长季温度的影响,但对温度响应存在分异现象。上述成果为我国减缓城市雾霾的生态策略制定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强的树种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北京市4种常见绿化树种叶片吸滞PM2.5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Research on leaf absorbing PM2.5capacities of four common greening tree species in Beijing
空气颗粒物污染对环境以及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身体健康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森林植被通过沉降、阻尘、滞尘和吸入等作用方式来降低大气颗粒物污染,能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牛香博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600359)的资助下,开展了北京市常见绿化树种叶片吸滞PM2.5等颗粒物的机理研究。以北京市的油松、侧柏、银杏、毛白杨4个树种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各树种对不同粒级颗粒物吸滞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吸滞PM10占TSP的比例为66.13%~88.44%,吸滞PM2.5占PM10的比例为16.90%~51.93%。叶片对TSP、PM10和PM2.5滞纳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针叶树种叶片滞纳颗粒物能力呈现出U型规律,阔叶树种则呈现出∩型规律,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及颗粒物污染的季节性动态有密切关系。不同树种叶片颗粒物滞纳能力与叶片的微观结构密切相关。油松叶片由于气孔密度较大,分泌油脂,侧柏叶表纹理清晰,沟槽明显,粗糙度大,其颗粒物滞纳能力较高。毛白杨和银杏表皮平滑,粗糙度小而颗粒物滞纳能力较低。叶片滞纳颗粒物能力与其粗糙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为科学认识森林滞纳颗粒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的部分结果发表在Forest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中国林科院科技处 2021-04-02

关键词 自然科学基金  科技成果  科技创新  叶片微观结构  叶片吸滞PM2.5机理  气候  温度  树种选择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