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所属4个课题顺利通过验收





4月15日,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由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教授、首席科学家彭镇华教授等主持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所属课题“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点’的研究与示范”、“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线’的研究与示范”、“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面’的研究与示范”以及“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验收会,根据课题组提交的验收文件和材料,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汇报、审核了材料,经过现场答辩和评议,一致认为,4个课题攻关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合理,试验设施完善,资料齐全,翔实可靠,全面完成了课题任务书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经费使用合理、组织管理规范。一致同意全部通过验收。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点”的研究与示范
课题依据我国国情和城市特点,提出了“在城市地域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由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在的环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森林概念。项目构建的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理论,已成为新世纪国家城市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该课题基于对全国16个典型城镇研究,提出了林网化、水网化的城市森林建设新理念和以乔木为主体、向空间要效益为核心的城市森林规划与建设的基本路径;开展了城镇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景观格局分析与总体布局的研究;建立了城市森林3S系统,通过应用不同分辨率的卫星影像,为大中小城市、整体与局部森林布局、建设与发展规划构建了新的技术平台;进行了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研究。根据城市自然环境特点,划分城市森林类型及相应的功能区,开展了城市树种耗水规律、滞尘能力以及城市不同绿地类型降温增湿效应、城市森林挥发物成分及空间变化、城市森林对重金属污染的净化等方面的初步研究,为城市森林建设的树种选择,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建立了多尺度、多模式的城市森林建设工程示范林。经过三年的研究、试验、示范与推广,建立了生态景观型、生态防护型、生态保健型、生态经济型等多种模式的城市森林建设工程示范林共7671 hm2。发表论文62篇,出版专著4部。培养了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10名。以本课题为依托,完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之九——“城市林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编写,创办了《中国城市林业》刊物。安徽怀宁、福建惠安等试验示范点已按照课题制订的城市森林发展规划实施工程进行建设。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线”的研究与示范
课题形成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线”的建设理念,突出体现了大尺度、系统性、整体性以及多效益的特点。提出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河流线、海岸线、铁路线、公路线等不同类型线的建设技术体系。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线示范点选育出厚荚相思、木麻黄601、东京野茉莉、新品系杨树等多种优良植物材料,平均造林成活率90%,保存率达85%以上。特殊困难立地平均造林成活率80%,保存率达70%。建立了板栗×茶树×百喜草、湿地松×枫香(南酸枣)、杨树×益母草等各类优化模式81个,效果良好。完成了29个试验示范点的建设, 其中道路线8个,沿海线6个,河流沿线15个:黄河沿线5个,长江沿线9个,京杭运河线1个。试验示范点面积总计26650亩。提出了海岸前沿风口沙地、沿江滩地、丘陵岗地以及黄河沿线干旱地带等困难立地关键造林技术,以及铁路等不同类型“线”的防护林体系景观配置格局与建设技术。对河岸林在维护物种多样性及其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防浪等功能和效益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分析与评价,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鉴定科技成果2项。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面”的研究与示范
课题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面”的建设理论体系,提出了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等不同尺度森林生态网络体系“面”的建设理论和构建技术体系,大尺度注重考虑大范围的生态建设区,强调植被恢复,扩大森林覆盖率;中尺度注重考虑生态类型区,强调林种合理配置,优化布局;小尺度注重考虑具体建设模式,强调结构优化,提高森林质量;并与典型试验示范相结合。在华北平原、辽河平原、冲击扇平原设立3个试验示范区,重点研究农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农田林网结构、生态效果、效益评价,提出了平原区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框架。提出了12种防护林带模式,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综合评价。重点研究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不同气候类型区封山育林技术及其植被演替规律;提出了利用刺嫩芽、侧柏、元宝枫、山杏、任豆、肥牛树、红椎、灰木莲、米老排、火力楠、观光木、香梓楠等优良植物材料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技术,推广应用面积目前已达2000公顷。 以退化土地、生态相对脆弱区为主,重点研究了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提出了困难立地条件和生态相对脆弱区森林生态网络的构建技术与多功能效应评价方法,筛选出优良植物材料26种,并进行了应用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试验示范区(站、点)15个,各类建设模式46个,试验示范区面积6000公顷。造林成活率达90%,保存率达85%。特殊困难立地造林成活率达80%,保存率达70%。并进行了生态效益监测,初步提出了森林生态网络体系“面”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研制了信息管理系统。发表论文35篇,出版专著2部,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7名。
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
项目对城市森林发展理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性研究,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出发,遵循现代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发展了现代城市森林概念和功能体系,构建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现代城市森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上海城市森林发展规划研究,率先对上海市的城市森林进行了系统科学的评价,从区域景观背景出发,融合“林网化与水网化”,制定出了城郊一体化的上海现代城市森林总体规划框架。运用系统生态学和规划学原理提出了“三网、一区、多核”的上海城市森林发展布局,提出了二纵四横的引江水入大海,变死水为活水的水网发展框架。针对城市森林的功能目标,基于对树种抗污染能力测定和生态关联性分析,选择和确定了上海城市森林建设的适宜树种和典型模式,为落实上海城市森林建设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结合上海城市特点,对现代城市森林建设和保障机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为城市森林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首次提出的“林网化与水网化相结合”的上海市现代城市森林发展核心理念,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实践中对上海和其他城市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本课题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9名。2003年上海市农林局以本研究成果为指导,制订了上海城市森林建设的具体工程规划,并已经通过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开始正式实施。(“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课题组)
中国林科院宣传中心 (28-04-2004)

关键词 林业政策  林业建设  科技  绿化  造林  园林  生态  城市林业  图片  焦点新闻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