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从生态之脆到青山之翠 北京谱写绿进沙退的生态画卷



昌平西部地区煤场沙坑景观生态林


潮白河风沙危害治理前


潮白河风沙危害治理后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


林业工人肩挑背扛,上山造林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时指出,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
  北京历史上也曾长期受风沙侵害。延庆康庄、昌平南口,以及潮白河、永定河、大沙河流域这五大风沙危害区沙尘肆虐,同时还面临着来自西部、北部等风廊带来的外省输入性风沙威胁。
  老舍先生《北京的风》中有过生动的描述:“北边的秃山挡不住来自塞外的狂风……青天变成黄天,降落着黄沙。”1979年,新华社一篇《风沙紧逼北京城》既拉响了首都生态安全的警报,更吹响了北京造林治沙的号角。
  从沙化土地分布区
  到重要生态屏障区
  面对着脆弱的生态家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陆续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农田林网、重点风沙危害区绿化造林等工程,大规模防沙治沙成效明显。2000年6月,一场遏制风沙危害的国家级生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实施,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工程区开始了一场人与沙的艰苦搏斗。
  工程一期用12年的时间累计实施造林营林708万亩,植树1.5亿株。2013年启动的二期工程完成造林营林213.9万亩。20余年来,工程共完成造林营林922万亩,宜林荒山和沙化土地“应绿尽绿”,五大风沙危害区全部实现治理,有效逆转了沙化扩展势头。据北京市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报告,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由84.3万亩减少到33.45万亩,减少近60%。7个工程区实现了从沙化土地分布区到重要生态屏障区的转变,构建起了北京抵御风沙的绿色防线。
  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截至2022年底,昔日的五大风沙危害区全部得到治理,首都山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7%,森林碳汇量、林木蓄积量以及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京郊北部和西部,千万亩林海蔓延成厚实的生态屏障。
  从沙化土地分布区
  到生物多样性富集区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思路,北京造林治沙将提升森林质量作为“重头戏”,力求增加生物多样性,实现从绿起来到“活起来”的重要跨越。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将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有机结合,让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逐年恢复,生长繁殖场所逐年扩大,工程建设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近年来,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出现在北京延庆的野鸭湖湿地,大量的苍鹭在野鸭湖湿地繁殖。京西门头沟的珍贵植物槭叶铁线莲,一簇簇白色花朵迎风绽放,在灰黄色的崖壁映衬下,格外动人;密云区先后发现北京无喙兰、北方鸟巢兰、铁木种群等珍稀、濒危植物和尖帽草等;珍稀植物水毛艮、百花山葡萄等也在工程区内相继被发现……生态焕发新活力,北京已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工程区茂盛的植被将宝贵的水资源牢牢锁在京华大地,首都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据测算,每年减少单位面积水土流失量54.3吨/公顷,有效降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率。北京地区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率由20世纪90年代的最高年发生7起,到目前最高年发生1—2起。工程区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治理后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以上;密云水库水质连续10年保持在二类标准以上。平谷、延庆、密云、怀柔、门头沟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
  京津风沙源工程通过持续提升森林质量实现了固碳增汇的生态功能。据研究测算,2001年工程区内乔木植被碳储量263万吨,而到2022年工程区内的乔木植被碳储量跃升至1100余万吨,20年来乔木植被碳储量增长350%以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带来的乔木和土壤固碳贡献1500.40万吨碳,相当于累计吸收二氧化碳(总碳汇量)5501.47万吨,释放氧气4001万吨。
  从沙化土地分布区
  到绿色产业发展区
  京津风沙源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改变了农村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及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就业的转变,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据统计,工程助力绿岗就业人数5万余人,工程区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2000余元增加到2022年的2万余元,平均年收入增长10倍。
  在生态工程带动下,山区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名特优果品生产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以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民俗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成为郊区主导产业。工程区发展经济林果50万亩,果树、花卉、蜂业和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实现年产值近40亿元。同时,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中药材、林下经济等后续产业发展,带动了加工、贮藏、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工程建设带动了村庄绿化美化,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村民享受到优美的生态环境,增强了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决心。保护和改善生态,成为地方各级政府、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农民积极参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爱绿、护绿、增绿”的生态文明氛围日益高涨。
  系统治理
  开启防沙治沙新篇章
  2021—2030年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北京将继续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推进各项防沙治沙工作。全市将优化农林水土地利用结构,留足必要的生态空间,保护好永定河流域等五大风沙危害区沙化土地治理成果,守护首都生态安全。结合落实国家“防沙治沙规划”“双重规划”和“北方防沙带规划”,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提升首都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同时,还将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用好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强与沙源区、路径区的交流合作,在沙尘暴监测预警、防沙治沙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广泛合作关系。(马蕴 方昊 图片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供)
            中国绿色时报 2023-07-06

关键词 北京  生态  防沙治沙  绿色发展  荒漠化防治  生态工程  生态安全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