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8月6日报道 原山林场小, 塞罕坝林场大; 原山林场地处东部沿海, 塞罕坝林场地处内陆。这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两个林场都是生态公益型林场, 都是国家森林公园, 都曾从困境中奋起, 实现了以副养林、以林兴场、多业并举, 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
他们的做法, 可以为国有林场改革提供借鉴。
两个林场如今实力不俗
原山林场是山东省淄博市林业局直属事业单位, 紧邻城区, 地理位置优越。林场经营面积42968亩, 森林覆盖率92.6, 活立木蓄积量140159立方米。
1957年建场时, 原山林场的主要任务是封山育林。1982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原山林场开始尝试多种经营, 此后逐渐陷入困境。截至1996年底, 林场外欠债务高达4009万元。
1996年12月, 孙建博就任场长。林场新的领导班子提出, 跳出林场办林场, 坚定不移地走多种经营、以副养林的路子, 寻求围绕主业发展副业、重点实现旅游业突破。
一系列改革措施, 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截至2008年底, 林场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资产4.6亿元、年总收入达1.2亿元、多业并举的企业集团。林场现有员工1070人, 职工年人均收入2万元, 家庭住房面积近100平方米。
2005年, 温家宝总理对原山林场的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批示。2008年初, 回良玉副总理到原山林场视察, 肯定了原山的改革举措。
塞罕坝林场发展经历同样不凡。
林场是河北省林业局直属事业单位, 位于围场县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被称为“水源卫士、风沙屏障”, 生态区位极其重要。1962年原林业部设计建场, 1969年划归河北省管理。
如今, 塞罕坝已建成集生态公益林建设、商品林经营和林产工业、多种经营于一体的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林场。全场总经营面积142.6万亩, 有林地面积110万亩, 生态公益林占60, 林木总蓄积量928.1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76.14。全场林木资产总值34.2亿元。全场共有职工1812人, 林场多种经营年收入约2600万元。
改革发展成就五条经验
原山和塞罕坝引入市场机制, 以改革促发展, 森林资源增长了, 经济实力增强了。
1.坚持以森林经营为基础, 把造林、营林和护林作为林场发展之本。
原山林场建场时, 森林覆盖率只有2, 如今提高到92.6。林场的2000亩优质侧柏林, 被专家评为中国北方石灰岩薄地造林模式林分。林场在淄博市率先建起了摩托化的专业防火队伍, 并投入300万元建成森林防火微波监控中心, 配备了专业防火设施和工具, 已连续20多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
塞罕坝创造出了高寒地区育苗、造林等一整套成功经验, 使昔日的荒原变成了绿洲。建场前, 当地有天然次生林19万亩、疏林8.3万亩; 目前, 林场有林地110万亩, 增长了3倍。建场前, 当地林木总蓄积量33.6万立方米; 现在, 林场林木总蓄积量928万立方米, 增长了26.62倍。建场前, 当地森林覆盖率12, 如今提高到76.1。大规模人工林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移, 涵养了滦河和辽河水源, 阻挡了风沙对京津的侵袭。
2.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转变经营管理体制, 走出林场办林场。
国有林场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之后, 大都选择了多种经营的道路, 实际效果多不理想。
原山林场1986年后曾相继办起奶牛场、冰糕厂等经济体, 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 10年后, 累计欠债4009万元。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 最早从工副业入手, 把原有的6家管理混乱、亏损严重企业, 能买断经营的就买断, 能租赁经营的就租赁, 能股份经营的就建立股份制企业, 建起了责、权、利相一致的管理体制。林场对所属企业采取保工资、保安全、保费用上交的“三保”措施, 放开经营。为充分挖掘林场的森林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原山林场把工作重点调整到发展旅游上。林场累计建成100多个景点, 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3800万元。
塞罕坝林场发展经历了造林、营林和多种经营三个阶段。目前在塞罕坝开展的多种经营项目主要有: 森林生态旅游、商品绿化苗木的培育经营与销售、花卉营养土加工与销售、林副产品销售等, 每年多种经营收入约2600万元, 其中森林旅游收入最高达1400万元。近几年, 林场通过职工出资、林场出让森林景观经营权的办法, 成立了生态旅游股份制公司, 筹集社会资金, 并与资金雄厚、管理比较先进的国有林场和大的投资公司合作, 开发相关产业项目。
3.优化林场内部管理制度, 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积极性。
原山林场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改革人事、分配制度, 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从1997年开始, 林场内部就打破了干部工人界限。目前的12位场级领导, 有7位是工人身份。林场积极从外部引进智力, 10多年来公开招聘了13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从1997年起, 林场将事业工资装入档案, 全部改成了岗位工资、计件工资, 逐步完善了绩效挂钩的效益型工资分配制度。
塞罕坝林场坚持人才兴场战略, 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通过举办讲座、培训交流、合作办学等方式, 林场加快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步伐。近几年, 扑火队长、防火办副主任等场内重要岗位, 林场都公开选拔。生态旅游股份公司成立后, 职工作为股东完全按市场化运作, 按岗位和效益兑现工资。按照规划, 到2015年, 林场职工每人每年财产性收入可达到1万元。
4.政府对生态公益型林场的大力扶持, 解决了林场发展的后顾之忧。
原山林场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后, 淄博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林场865名职工纳入事业编制, 市财政负担全体在编职工的养老保险和161名离退休职工工资, 加上公益林补贴, 市财政每年投入近400万元。林场在行政管理、森林管护和所属企业的不同工作岗位, 都保留了事业编制。个人经营企业的职工, 办理停薪留职, 期满后随时可以返回林场。
各级领导和地方党委、政府长期一贯的大力支持, 特别是稳定的管理体制、投资渠道和干部职工队伍, 是塞罕坝林场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林场是省级财政差额补贴事业单位, 河北省财政厅按全场在职职工基本工资总额的60额度核定, 每年拨款在1560万元左右。省级财政预算补贴对林场保护森林资源、推动林场全面和谐发展、营造京津周围绿色屏障,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甘于奉献、敢于创新的干部队伍和爱场敬业、素质优良的职工队伍是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
两个林场今天的成功都离不开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和爱岗敬业的职工队伍。创业阶段形成的奉献精神, 发展阶段培育的人才环境, 为林场改革的成功推进奠定了人才基础, 保证了林场发展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 刘树人 张志涛 伍步生 许晶)
关键词 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