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是“国之大者”,是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制度创新。2017年9月,中国政府批准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以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建设为依托,着力推动“生态保护高地、生态科研高地、生态文化高地”的“三大高地”建设,不断巩固提升试点成效,持续增强生态保护治理能力,在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祁连山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构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新格局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心怀“国之大者”
扛起国家公园建设重大责任
祁连山国家公园是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试点和首批3个跨省区国家公园试点之一,也是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主动扛起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的重大政治责任,以建立国家主导区域联动保护管理新体制、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保护综合治理新机制、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新模式、资源开发管控和有序退出机制、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为主要任务,构建“三大高地”实践路径,在综合执法、科研合作、社区协调、社会参与、自然教育、文化展示、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创新机制体系,为打造祁连山生态新高地奠定坚实基础,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国家公园建设“祁连山经验”。
打造“生态保护高地”
履行严格保护责任
祁连山有多样且珍稀的生态资源。位于青藏高原、蒙新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区的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和西北诸河重要产流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也是东南湿润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交汇区。在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祁连山生态系统完善,草地和森林广袤,河流密布,水源充足。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有草原面积286.36万公顷,林地面积62.39万公顷,湿地总面积27.61万公顷。
这里生物多样性富集,孕育了青藏高原10.2%的维管植物和23.7%的脊椎动物,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11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5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3种,一级保护野生植物1种、二级保护野生植物20种,是雪豹、荒漠猫、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黑颈鹤、羽叶点地梅、水母雪兔子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栖息地和集中分布区。
祁连山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二级山地景观,涵盖地层剖面、岩体地貌、水体地貌、冰川地貌、地质事件剖面、变质岩剖面、火山岩地貌、古冰川遗迹、现代冰川遗迹等13个亚类,是我国重要的地质遗迹富集区,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为守护祁连山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的多重生态价值,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以打造“生态保护高地”为导向,通过稳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效落实最严管控措施,区域内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冻土稳定性不断提升。与试点前相比,植被面积增加5127公顷,2/3以上植被呈总体改善趋势,植被初级生产力提升12.67%,生态系统固碳释氧量增加7.7%,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提升7.3%,地表水水质总体呈二类以上,生态环境呈现新面貌。
确立“整体保护、协同管理”目标,与甘肃省政府联合成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两省管理部门建立工作协同机制,制定联合执法巡查、宣传教育及社区共管等制度,畅通联络渠道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在禁牧管理、违法打击、政策宣讲等方面紧密协作,形成共建共管合力。同时,推动成立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地群创新联盟,在生态管护、信息化建设、基础能力提升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为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着力构建祁连山大保护格局。
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省级统一管理、州级分区协调、县级属地管理、乡村协同管护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压实属地政府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地方和群众两个积极性,在国家公园生态治理、矿业权退出、生态移民等关键性举措上,切实发挥了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围绕“生态保护第一”主责主业,通过持续推进日常巡护管理、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卫星遥感图斑核查及园区项目建设意见审查等工作,有效维护了园区生态安全与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双稳定。目前已全面建成40个标准化管护站及智能化巡护管护系统,组建持证无人机巡护队伍,1265名管护员年均开展巡护超5万次,累计行程达169万公里,覆盖区域2.6万多平方公里,实现生态管护全域覆盖,管护能力显著提升。
自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和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祁连山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恢复效率明显提升;生态监测网络覆盖面持续扩大,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和体系初步确立,补偿机制基本建立;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保护红利持续释放;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增强,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打造“生态科研高地”
诠释美丽自然生态价值
该管理局秉持科技建园理念,以增强祁连山生态功能为导向,大力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科研体系建设。打造“生态科研高地”,以成熟的科研技术和完善的科研体系,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生态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度,拓展生态善治的科学途径。在具体实践中,从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科研合作三个方面进行深度探索。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智慧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大数据平台与州县分控中心全面建成,1700余台(套)监测设备布设到位,“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初步成型。建立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建成2处生态定位站和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打造理念先进、技术全面、能力显著的科学研究平台。以创办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以及国家公园专家工作室和专家库等形式,提升科研能力和人才素养,探索国家公园人才引进机制。高质量举办青藏高原雪豹保护研讨会、科研监测研讨会,促进学习交流,不断深化“生态科研高地”建设内涵。
在科研项目实施方面,实施科研监测调查项目120余项,从自然资源数据“一本账”、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张表”、物种监测调查“一张图”构建国家公园“三个一”科研数据体系,明确管护重点。开展哺乳类、鸟类、野生动植物及大型真菌等专项调查,培养科研团队并形成技术方法,在智慧感知、生态评价、环境机理研究等方面积累丰富经验。5只雪豹、11只荒漠猫、38只黑颈鹤等卫星跟踪监测填补物种数据空白,珍稀动物同框画面被多次记录。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脊椎动物284种、无脊椎动物522种、维管束植物543种、大型真菌203种及水生生物575种。
在科研合作方面,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合纵连横,对内加强同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对外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多年来,与40余个科研团队建立成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气象、水利等行业部门建立生态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生态要素监测数据交换共享。通过合作,该管理局连续8年发布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公报(2017—2024年)》,为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上实现突破,累计发表论文128篇,申请专利36个,注册科技成果2个,申请软件著作权10个,发布地方标准4项。
打造“生态文化高地”
挖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潜力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建设不仅要关注自然生态的保护,更应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这里既有特色鲜明的敦煌文化、河湟文化,也有多民族相融共生的民族民俗文化。多年来,该管理局系统挖掘自然、历史、民族等多元文化,搭建体验、展示、交流平台,在自然文学、生态摄影等领域展开合作,组建签约摄影师与作家队伍,开展自然观察、摄影展览、艺术采风、人文体验、创作座谈等活动。累计有1200余幅摄影作品获得国际国内重大奖项,摄影作品《生死对决》《当妈妈说跑步前进》享誉国际。以文化为载体,有效增强国家公园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公园的价值内涵和品牌形象,强化社会大众对国家公园的认同度和获得感,凸显国家公园独有的生态文化魅力。
该管理局主动探索实践自然教育建设发展新机制、新模式。在活动创办、课程开发、人才培养以及设施保障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创新性、基础性工作,有效提升了公众的参与度与生态保护意识,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并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片区不断完善自然教育标准体系,发布《青海省自然教育基地认定标准》 《青海省生态学校评定导则》,为自然教育规范化发展筑牢根基。教育阵地持续延伸,已在省内外建成23所生态学校,开展自然教育专家进校园活动,为各地学校带来新的启发。内容创新成果丰硕,出版5册自然教育读本,举办课程与文创设计大赛,创建生态夏令营、自然观察节等IP,从内容到人才、从形式到内涵全面激活发展潜力,推动自然教育在更广袤的天地间生根发芽。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我国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以“国之大者”为己任,顺势而为、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在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前提下,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走在前列,高标准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构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聚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国家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典范。(杨晶 赵田莉)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