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林地承包经营权全面落实、造林绿化深入开展、林业产业稳步推进、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上半年我国林业发展形势喜人。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理念逐步融入林业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不断提升,对改善民生发挥了特殊作用。
造林绿化蓬勃发展
盛夏时节,站在安徽省肥西县官亭镇的林苗两用林基地边上,漫山的翠绿尽收眼底。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缺林少绿少水、土壤条件较差、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低的生态脆弱区。
1997年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包括“把树种上”在内的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工程,结合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重点调整江淮分水岭脊线区域的农业种植结构,目前栽植红玉兰、紫薇、香樟等林苗两用林已近3万亩。安徽省林业厅厅长程中才介绍说,造林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27.53%,预计到2016年,新增森林面积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33%。
安徽省肥西县缺林少绿现象的改变只是全国造林绿化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今年春季全国提供林木种子2889万公斤、苗木315亿株,种苗质量明显提升,为全国造林绿化工程奠定了基础。同时,林业部门组织开展的“国际森林日”植树纪念、保护母亲河、网络植树等活动,让植树播绿的意识深入人心。上半年,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深入实施,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平原绿化三期工程正式启动。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区市完成了全年造林任务。
生态是基础,民生是根本,生态需求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赵树丛表示,森林兴旺才会有生态文明,加快森林增长,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的心声。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共完成造林6371万亩,占全年计划的70.8%;义务植树23.6亿株,占全年计划的94.4%;森林抚育6618万亩,占全年计划的63%。
绿色产业稳步推进
森林资源丰富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有着独特的生态资源。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好丰富的林下资源,2012年初,大兴安岭地区开始全面实施林下资源承包经营。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区已确定了371个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户),主要发展黑木耳和蓝莓等品种,已完成204.1万公顷林下面积的承包经营,预计实现经济效益15.2亿元。
快速发展的林下经济,成了林农增收的主要途径,林产业的发展也为林农提供了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林业部门大力发展森林培育、林下经济、木本粮油等十大绿色富民产业。同时,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国银监会与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在林权抵押登记、延长贷款期限、扩大贴息规模等方面,为金融机构服务林业和方便农民获得贷款、扩大贷款规模提供支持。截至6月底,全国金融机构涉林贷款约1900亿元,比年初增长5.5%。
据统计,上半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88万亿元,同比增长34.5%;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618亿美元,同比增长7%。其中,干鲜果品等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达2082万吨,同比增长18.1%;油茶种植面积达到5250万亩,实现产值387亿元;森林旅游突破3.9亿人次,同比增长14.7%,直接收入超过355亿元,综合产值超过2500亿元;花卉种植面积1680万亩,销售额达1207.7亿元,出口额达5.33亿美元。
支撑保障不断增强
林地、湿地和物种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和生存资本。近年来,我国生态资源保护全面强化,林区民生不断改善,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然而,我国生态安全状况依旧处在生态安全线以下,生态赤字大,生态欠账多,生态脆弱地区总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60%以上,生态状况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盼。
7月24日,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在安徽合肥召开。会上提出,我国将启动生态红线保护行动,首次明确划定林地和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物种四条国家生态红线。其中,要求全国林地面积不低于46.8亿亩,森林面积不低于37.4亿亩,森林蓄积量不低于200亿立方米,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治理宜林宜草沙化土地、恢复荒漠植被不少于53万平方公里。
生态红线的划定无疑是给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面对乱征滥占林地、湿地等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现象,近年来,各级林业部门不断加大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投入力度,巩固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果。据了解,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的退耕造林专项中,补植补造补助标准由每年每亩50元提高到100元,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中央财政补偿标准也由每年每亩10元提高到15元。同时,中央财政林业补贴和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补助资金规模继续扩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正式启动。
赵树丛表示,生态红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通过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不断恢复森林、湿地,有效补充生态用地数量,确保全国生态用地资源适度增长。同时,加强林业改革创新,把改革红利、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叠加起来,全面增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动力。
吉蕾蕾 经济日报 201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