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改变守着金山要饭吃 林改政策让树定根人定心





[内容速览]福建省永安市洪田村有林地将近2万亩,为了保护这些郁郁葱葱的林子,林农们都被分配到了要保护的林子,钟昌信就是其中的一位,可是,手里撰着一百多亩的山林承包合同,他却穷的叮当响?眼睁睁看着别人偷伐自己的树木,也没有人管。为什么会守着金山要饭吃?如何能打破常规往前闯?
  CCTV.com消息(共同关注7月18日播):绿瓦红墙、炊烟袅袅。夏日的太阳照在福建永安的这个小山村,却让人没有丝毫燥热的感觉。村前村后漫山遍野的森林树木,像个超级的大自然氧吧,不时把清凉和惬意送到身边。
  这就是洪田村。正是这个不显眼的村庄,在9年前,悄然进行了一场“分山到户”的变革,从而被誉为我国林改的“小岗村”。
  “当时这样做,完全是迫于无奈,真有点像‘逼上梁山’。”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邓文山和时任村民委员会主任的赖兰亭,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村里频频发生盗伐树木事件。胆大的白天砍,胆小的晚上盗,其他村民觉得吃了亏,也纷纷参与乱砍滥伐,连大年初一晚上都有人摸上山去砍树。很快,盗伐从个别人发展到专业队。
  林木林地产权不明晰,群众“靠山不能吃山”,是乱砍滥伐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再也不能眼看着一座座山头被砍光了,这样下去会断了子孙的活路。山地能不能也像土地一样,分给林农?这样的事,当时还没有政策依据,但是,对保护生态、发展生产、增加群众收入肯定有益。邓文山和赖兰亭达成共识,他们把分山到户的想法向当地市政府、镇政府和林业部门反映。“现在不好下文件支持,不过可以试一试,记住一定要把事情做好!”镇里和林业部门都这么表态。
  1998年5月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在洪田村酝酿。从5月到9月的4个多月时间内,这个村先后20多次召开村两委和村民小组会议。最终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决定“分山到户”。
  洪田村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分山到户的村!
  详细内容:
  最近,福建省永安市的洪田村出了一件新鲜事儿:村里又要盖新房了。您大概会说,农村盖新房有啥新鲜的?这年头,还不多的是?您说得对,新鲜的不是盖新房,而是盖新房的人。要盖房的人叫钟昌信,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他要盖的这座新房还不是一般的房,据说造价得十几万呢!
  今年57岁的钟昌信原来不是洪田村的人,小时候跟随母亲逃荒来到这里。年轻的时候,穷得连老婆都讨不起。
  一直到30多岁,钟昌信才好不容易娶了一个聋哑的妻子。婚后一连生了三个孩子,更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家里一年到头吃不上两顿肉,甚至连走亲戚都要出去借衣服穿。
  因为钟昌信的母亲重病在床,妻子要照顾母亲,不能下地干活。钟昌信一个人要养活全家六口人,生活就更困难了。他也想改变家里穷的面貌,却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
  钟家房前屋后都是山,看着满山的木材和山珍,他却不能动一下念头。他说,林地没有分到咱,咱也不能砍。
  就这样,一家人只能靠种地勉强维持生活。到了1998年,钟昌信终于迎来了一个脱贫致富的好机会:村里要搞林业制度改革,分山到户!可是,面对着这个好不容易盼来的机会,钟昌信却拒绝了。钟昌信说,其实他早就从村里分了100多亩的林地了;上次分山就吃了大亏,这次又要分山,他再也不上村干部的当了。
  钟昌信拿出1984年5月村里给他发的一本承包合同书。他说,当时他承包了119亩山林,一直管到1998年。这么多年,却一分钱没收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钟昌信既然从1984年起就承包了100多亩山林,为什么会一分钱都没拿到呢?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他的这份合同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村里为什么会再一次提出分山呢?
  洪田村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山”村。全村耕地只有1001亩,林地却有将近2万亩。经过多年的培育和管护,这些林子长得郁郁葱葱,像绿色的宝石一样吸引着山下的人们。就是这块硕大的绿宝石,让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邓文山和村主任赖兰亭整夜整夜地睡不好觉。邓文山说,我们一直考虑来考虑去,认为林业要改革,不改革,这个山林是保不住。
  到底是什么事情让邓文山他们下定决心要改革呢?他们说,滥砍滥伐现象很严重。那这时候胆子大的人白天砍树,担子小的人晚上砍,后来发展到农户雇民工连夜给砍。为了控制这个局面,村干部天天上山检查,该处理的处理了,该罚款的也罚款了,却还是控制不了局面,后来其他村干部都不参加了,只有邓文山跟赖兰亭两个人管。可是,两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虽然他俩成天在山上转悠,可乱砍滥伐的现象却是有增无减。有一次,他们抓住了一个偷砍树木的村民,还没来得及处理,他的家属就闹上门来,说把人抓走,那么全家搬到你村长书记家里来住。
  按照两位村干部的说法,当时村里几乎一大半的人都在砍树。他们是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顾了这儿顾不了那儿,天天操心上火不说,还得罪人。可是,按照钟昌信的说法,当时村里的山林都已经承包到户了。既然是这样,承包户为什么自己不管呢?村里为什么没有人帮两位村干部一把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讲起。
  1984年,洪田村和其他地方一样,搞起了林业股份合作制改革。这次分山有两种形式,一是看管,一是承包。所谓看管,就是由中标人负责管护林地,到年底领取管护费;所谓承包,就是由中标人自筹资金造林,其他村民入股,年底分红。钟昌信就是承包者中的一位。
  钟昌信说,当时村里说按百分之多少给他私人提成,比如有一百块钱,会给他提成十块钱,或者五块钱。钟昌信以为,有了这100多亩林子,一家人的生活就能好起来,于是,他每天都早早上山,特别精心地看护每一片山林。但事实却与他想得完全不一样:他只能在山上看管这片林子,却不能动山上的一草一木。邓文山说,84年那时候是分股不分山,分地不分林的原则。根据合同的规定,钟昌信只有看管权,没有所有权,所有权还是归集体。
  所谓分股不分山、分地不分林,也就是说,承包者名义上有各自的山林,村民们名义上是股东,但是经营和使用仍然由集体统一说了算,有些村民虽然自己造了林,却不能自己决定是否能够采伐。
  当时村里还发过股票,每人三股,但十几年间总共只分过一次红,每股七块钱。
  因为权属不清,村民也得不到实惠,分下去的山也没人管。1985年以后,木材市场的价格逐渐放开,木材价格从每立方30多元飙升到100美元左右,这极大地刺激了部分村民。
  钟昌信说,那时何止砍一片啊,砍了几百片,几千片也有。交通方便的地方很多人都去砍了,什么松木,杉木全部都砍。
  那一段时间,钟昌信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老实的他虽然没有跟着上山偷砍,却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成片的林子被毁掉。
 为了保住村子的林子不被继续破坏,邓文山他们做出了改革的决定:重新分山到户。可是,当时全国的林业都处于集体生产状态,洪田村要做第一个吃螃蟹者,能行吗?他们首先找到了时任镇长的陈兴族。
  陈兴族听了邓文山他们的想法后,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但没有明确表态。只说,暗中可以支持他们,但是有个要求,一定要改好,改了以后,一定要把林子保护起来,第二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要考虑进去,绝对改革要成功,不能失败。
  邓文山和赖兰亭又到市里进行了请示,得到了几乎同样的回答:可以暗中支持,但政府不可能下文。那么,万一失败了,责任谁来负?
  赖兰亭说,如果搞的好,大家会拥护我们,如果是真的犯了什么政策上的错误,我们这个主任就不当了。
  回到村里,邓文山和赖兰亭迅速召开了两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是否要分山。邓文山说,会议整整开了两天,第一项就是大家同不同意分山到户,这个问题研究了两个多小时,最后以投票表决的形式,结果80%都同意。
  可是,村里还有20%的户不赞成,钟昌信就是其中的一位。从1984到1998年,钟昌信一直用心管护着分给自己的100多亩山林,却始终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收益。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辛辛苦苦管了这么多年的林子,一点报酬都没有,这也太亏了。其他的承包户基本上也是与钟昌信同样的想法。原来的承包合同还没有废止,如果这部分人不同意,改革就没法进行。
  村支书邓文山和老村长赖兰亭当年都从村里承包了大片山林。这次,他们主动把自己承包的面积退出来,又挨家挨户地去做承包户的思想工作,终于收回了84年分出去的全部林地。
  但此时,在林业集体生产的大背景下,从中央到省市并没有明确的指示和意见。这山到底要怎么分?怎样才能避免重蹈上次分山的覆辙?万一分山到户以后引发进一步的乱砍滥伐怎么办?此时,不管是村两委,还是暗中支持他们的市镇两级干部,手里都捏着一把汗。
  如果山林不细分到户,权属不清,就会重走老路;但林地需要规模经营,如果分得过细,又对林木生长不利。山怎么分?分了之后怎么管?为了讨论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分山方案,大伙儿整整两个多月没有睡好觉。
  大家一遍遍地开会讨论,一遍遍地修改方案,终于拿出了一份较为完善的分山方案。按照“均山、均权、均利”的原则,把山分到村民自发组成的联户经营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管理和经营。村民拥有林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林子到了采伐期,只要申请指标,就可以自由采伐,收益九成归自己。
  就这样,洪田村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林业制度改革的村庄!
  这一次,钟昌信重新分到了40多亩山林,他和村支书邓文山在一个经营小组。大家决定,平常就让钟昌信在山上看护林子,每月付给他100元工资。
  2003年,钟昌信所在的经营小组对一片杉树林进行了间伐,木材卖掉后,他分到了两万多块钱,这是他第一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林改的好处。钟昌信高兴的说,他都不敢去领了,怕被人抢掉,还是别人帮他放到银行里面去了。
  这是钟昌信这辈子头一次见到这么多钱,用这笔钱,家里添置了拖拉机和摩托车,还给大儿子娶了媳妇。让钟昌信高兴的是,分山以后,各家各户全都用心管理自己的林子,乱砍滥伐的现象再也没有了。尤其是2003年,福建省的林改全面铺开,洪田村的改革经验得到肯定和推广,大伙儿都领到了林权证,发展的劲头就更足了。
  现在,钟昌信在自己的林地里种了一片脐橙,果园交给大儿子打理,自己则在园内养了几百只山地鸡。这两项收入加起来,一年就将近两万块钱。现在,大儿子已经给他添了个宝贝孙子,小儿子也已经订婚了,未婚妻就在镇里的竹器厂上班,这也是林改后发展起来的竹木加工厂之一。
  生活越来越好了,钟昌信却开始有些不满足了。看着村里人都住进了统一规划的新房,再想想自家住了几十年的旧房子,他有了新的想法。正好村里又在规划一片新的住宅小区,他赶快交了一万多块钱的订金,替自己和儿子订了一套新房。虽然眼下家里还一时拿不出十多万元的现款,可有几十亩的林子做后盾,老钟的底气足着呢。
  这下您明白了吧?为什么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也要盖10多万一幢的新房了。当然了,现在钟昌信早已经脱贫致富了,虽然他在村里还只能算个一般水平,可他有信心慢慢把日子越过越好。这不,就在最近,他又碰上一桩喜事儿。
  十年前分山的时候,面积是按人口均分的。村里规定:如果将来人口有了变动,按照动钱不动山的原则,不调整林地面积,但重新分红,五年一次。眼下又到了分红的时候了,钟昌信家娶了媳妇又添了孙子,人口多了,分红也可以多分一份了。
CCTV 2007年07月19日

关键词 林业政策  林业建设  法律  体制改革  生态  森林资源  森林保护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