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胜利河连续系统中蜉蝣优势种的生产量动态和营养基础



编号 zgly000079068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胜利河连续系统中蜉蝣优势种的生产量动态和营养基础

学科分类 220.1060;森林生态学

作者 邓山  叶才伟  王利肖  李晓宇  闫云君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2,32(9)

页码 2796-2809

年份 2012 

分类号 Q948.15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产量  蜉蝣  优势种  胜利河 

文摘内容 大型底栖动物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间对长江中游支流巴河流域的胜利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1周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主要蜉蝣优势种扁蜉一种、等蜉一种和红斑蜉的生活史为3代/a、3代/a和2代/a。现存量呈现出1—3级河流增加、4级又较3级有所下降的趋势。采用体长频率法(实则size-frequency method)测算的周年生产量分别为: 扁蜉,200.13 g.m-.2a-1,P/B为23.69;等蜉,82.06 g.m-.2a-1,P/B为18.12;红斑蜉,12.30 g.m-.2a-1,P/B为8.78。3种蜉蝣生产量时间动态与现存量较一致,但彼此各不相同;扁蜉日均产量于2009年3月在二级河流中达到最大(363.56 mg.m-.2d-1),等蜉于2010年3月在三级河流中到达最大(282.76 mg.m-.2d-1),而红斑蜉于2009年3月在一级河流中到达最大(33.36 mg.m-2.d-1)。生产量的营养基础分析结果表明,3种蜉蝣前肠内含物中无形态碎屑均占最大比例(41.14%—74.37%),其对生产量的贡献率也最大(46.67%—77.15%),其它食物类型均相对较小,且总体上与作者在黑竹冲和叹气沟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这些溪流自身环境和地区分布有关。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