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中国飞蝗(Locusta migratoria)灾害地理分布模拟及其生物气候因子分析



编号 zgly000167597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中国飞蝗(Locusta migratoria)灾害地理分布模拟及其生物气候因子分析

作者 张杰  张旸  赵振勇  李敏 

作者单位 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母体文献 干旱区地理 

年卷期 2019年03期

年份 2019 

分类号 S433.2 

关键词 飞蝗  蝗灾  灾害风险  地理分布  适宜性  最大熵模型 

文摘内容 飞蝗Locusta migratoria(Linnaeus)系斑翅蝗科Oedipodidae飞蝗属Locusta Linnaeus洲际性农业重大害虫,在我国主要包括东亚飞蝗L.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亚洲飞蝗L.migratoria(Linnaeus)和西藏飞蝗L.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掌控飞蝗灾害的地理空间分布并预测起潜在的适宜分布区,对于我国飞蝗灾害的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三种中国飞蝗灾害记录地理信息和生物环境环境因子参数,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技术(GIS),在3 km×3 km尺度上对三种飞蝗灾害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空间格局梯度、灾害风险概率和风险等级进行了模拟预测与分析,并对影响分布的关键生物气候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蝗灾害风险区的地理分布模拟结果与历史记录完全符合,ROC检验表明MaxEnt模型预测可靠性极高。三种飞蝗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在中国的灾害风险区总面积依次分别为315.87×10~4km~2、395.80×10~4km~2和125.00×10~4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33.43%、41.96%和13.25%。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的灾害风险区存在75.8×10~4km~2的空间重叠,主要分布于我国农牧交错区及以南区域。三种飞蝗灾害风险区的地理梯度与分布格局与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高度吻合,其地理分布格局表现出显著的经度和纬度空间梯度异质性。刀切法检测(Jackknife test)表明,三种飞蝗灾害的主导生物—气候影响因子的不同导致了其地理分布格局的显著差异,表明蝗灾爆发概率同时受到各自不同飞蝗物种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与地理空间隔离作用的共同制约。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飞蝗灾害的跨界联合全程防控、区域联网监测联控和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