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编号 zgly000146032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作者 王飞  陈安磊  彭英湘  谢小立  尹春梅  王卫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  中国科学院大学  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 2013年01期

年份 2013 

分类号 S157.1 

关键词 红壤坡地  土地利用方式  坡地径流量  泥沙流失量  年际变化趋势 

文摘内容 以红壤坡地长期定位试验(1998-2011年)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林、草地、农作、油茶林和湿地松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坡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坡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观测年限内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量大小顺序为农作区>油茶林区>湿地松区>草地区>自然林区,年均产流量分别为287.4,124.7,85.7,51.2,21.3m3/hm2。泥沙流失量大小顺序为农作区>湿地松区>油茶林区>草地区>自然林区,年均产沙量分别为117.7,16.7,15.3,6.9,5.4kg/hm2。5种红壤坡地利用方式年际径流量都呈现下降趋势,农作区下降幅度最大(年均33.8m3/hm2),自然林、草地利用方式下降幅度平缓。农作区的泥沙流失量与径流量的规律并不一致,年际间波动较大,自然林、草地、油茶林和湿地松4种方式在试验后期(2001-2011年)年泥沙流失量较小,稳定保持在0~50kg/hm2。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红壤坡地采用油茶林和湿地松利用方式,短期内(5年)水土流失就可降低到较稳定阶段;采用自然植被恢复或者草地利用方式,1~2年内水土流失量就降低到较低水平;农作区径流量虽然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呈现显著降低趋势,但是泥沙的流失风险较大(年际波动较大),不适宜在坡地耕作。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