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我国自然保护小区的现状特征分析--以浙、赣、闽三省部分县为例



编号 zgly000039179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我国自然保护小区的现状特征分析--以浙、赣、闽三省部分县为例

学科分类 220.20;森林培育学

作者 王云豹  罗菊春  崔国发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 

母体文献 江西林业科技 

年卷期 2006,(3)

页码 47-50

年份 2006 

分类号 S759.9 

关键词 自然保护小区  统计分析  数量特征 

文摘内容 根据在南方3个省区所收集的保护小区面上调查资料,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目前保护小区面积的数量特征,以及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保护小区面积特征.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类型保护小区平均面积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从数量上看,79.2%的保护小区面积≤100hm^2,其中尤以1.1~5 hm^2和5.1~10 hm^2二者最多,分别占到总体的20%和18.3%.由于南方地区保护小区的生态系统基本属于森林类型,则面积小于1hm2的保护小区不利于保护,应适当予以扩大.对于不同类型的保护小区,从数量看,以植物为保护对象的占到49.3%,而从总面积来看,则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最多,占39.1%,其次是野生动物类型,为21.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类型的保护小区与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和自然景观类型的保护小区面积差异极为显著(α<0.01),与一般生态公益林类型的差异显著(α<0.05),与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差异较显著(α<0.1),而与古树名木类没有显著差异.其余的类型之间,只有古树名木类与自然景观类有极显著差异(α<0.01).对于不同级别的保护小区分析结果表明,不管从数量还是总面积来看,村级保护小区都占较大优势,组级在数量上也很可观,但总面积比例较小,而乡镇级数量虽少,但总面积却占到相当比例.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许多组级的保护小区单位面积比较小,但其植被反而具备较高的原生性、观赏性。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