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陇中旱作区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特征



编号 zgly000168308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陇中旱作区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特征

作者 赵思腾  师尚礼  陈建纲  陈鑫  何佳 

作者单位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草地学报 

年卷期 2019年04期

年份 2019 

分类号 S153.6  S154.2 

关键词 陇中旱作区  玉米轮作  土壤碳、氮  土壤酶活性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文摘内容 为探索陇中旱作区不同玉米轮作模式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对玉米(Zea mays)与苜蓿(Medicago sativ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大豆(Glycine max)、小麦(Triticum aestivum)4种轮作模式的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轮作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13.14%~27.52%,微生物碳含量提高1.78%~18.11%,全氮含量提高18.47%~58.69%,微生物氮含量提高18.31%~40.43%,蔗糖酶活性提高5.20%~17.11%,脲酶提活性高4.25%~26.42%,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7.69%~13.46%;土壤碳、氮含量与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聚类分析表明,玉米与苜蓿、大豆轮作土壤养分状况聚类距离最近,距离值为0.96,相似程度高,综合表现好。从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角度考虑,玉米与豆科作物轮作改良土壤肥力效果最好。本研究可为陇中旱作区建立良好的作物轮作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