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历史



编号 zgly0000001162

文献类型 汇编论文

文献题名 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历史

作者 常承法  潘裕生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母体文献 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论文集 

年份 1980 

出版信息 北京:中国科学院,1980.5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讨论会  论文集 

文摘内容 根据区域地质研究,青藏高原可进一步分成被缝合线分开的五个构造单位,印昆仑褶皱系、可可西里一巴颜喀拉褶皱系,羌塘—青南构造区、藏北构造区和喜马拉雅构造区,其主要造山作用的年代由北而南推迟。青藏高原似乎是在晚古生代和晚白垩世之间通过陆块和/或岛弧块体的连续增生形成的,它显然不是长时期的稳定地块。
在我国珠穆朗玛地区出现了反映冶温环境的舌羊齿植物及Lytvolasma,Taeniothae-rus,Uraloceras等动物化石和含有冰碛落石的石炭一下二叠统冰海相沉积。它们向北伸展到寓雅鲁藏布江仅50公里的康马地区。在那里冰海相沉积分布很广。它们大致可以和印度次大陆同时代的冈瓦纳型沉积对比。因此把喜马拉雅解释为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可以被广泛接受,但是关于冈瓦纳大陆的北界位置仍存在着较多争论。
喜马拉雅和藏北的基底、古生代地层的层序以及石炭系和下二叠统的岩相和所含动物化石都相类似,这反映了两个地区有类似的古地理状况。因此,冈瓦纳印度大陆的北界直到早二叠世似应位于班公错一东巧一怒江一线。
在北喜马拉雅从早二叠世晚期到晚白垩世出现了一个顺序为浅海灰岩、深海和浊积沉积夹中基性火山岩、蛇绿岩套和复理石带,它显示出地台分裂和分离开的板块边缘的演化过程特征。因此推测,在冈瓦纳大陆内三叠纪时裂开并发展成为具有新洋壳的海洋盆地。
古生代时期藏北首经和冈瓦纳母大陆联结在一起并同北面的欧亚大陆隔开。但是在中生代时期同冈瓦纳大陆脱离而併到欧亚大陆上面。最后在早第三纪又与冈瓦纳印度结合在—起。
位于北面的里田错一马尔盖茶卡一金沙江缝合带和昆仑山南坡缝合带也可能经历了类似的拉开和闭合过程,并且在晚古生代和三叠世先后封闭。每经过一次封闭南面的一块大陆就併入欧亚大陆。
青藏高原显著的构造特征是广泛的年轻的冲断作用和火山活动,过厚的地壳以及在30公里(南部)到50公里(北部)深处有一层低速层。地壳的加厚和年轻的火山活动主要是由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发生的冲断作用。青藏高原自新生代晚期以来的猛烈抬升就是由于地壳在这个时期加厚的结果和均衡调整的结果。
大陆顺雅鲁藏布江一线碰撞以后,造山变形向南迁移。沉积盖层同它们的基底脱开并形成推伏构造和不协调褶皱。按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青藏高原的演化,但在青藏高原下面现在并没有得到此尼奥夫地震活动带存在的证据。若真是这样,青藏高原下面的低速层可能是分裂成薄片的地壳断片冲断剪切的结果。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